投資縱橫:不節流財政難改善

投資縱橫:不節流財政難改善

過去一年香港的經濟漸見起色,雖然仍有不少人失業,以及社會貧富懸殊的情況愈趨嚴重,但整體而言,絕大多數市民都受惠於經濟環境的轉好。由於經濟改善以及樓市復甦,政府庫房收入增加,今個財政年度的赤字可望大減,令不少市民對於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都有所憧憬,希望財政司司長可推出各項措施紓減生活上之壓力。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就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之制訂已作過一些評論,他知道市民的期望,亦表明會先節流,然後再續開源。筆者認為唐司長這個立場是正確的,但卻懷疑他能否辦得好。
當財政赤字減少之際,大家不要忘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發債填補了一些赤字,其次才是稅收增多。發債以減財赤,是權宜之計,以換取足夠時間讓經濟作出調節,避免政府過份緊縮開支而令市民生活得更艱苦,故看財政赤字的高低,須剔除發債帶來的影響。亦由於此,唐司長才有先節流的想法,這可能予市民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唐司長會致力削減政府架構的龐大開支。事實上,公務員體系已逐步恢復招聘,政府用錢的態度亦開始變得寬鬆,但從市民的角度看,這並非用於適當地方。
對於一個如斯臃腫的政府來說,節流實是首務,筆者過去亦多次撰文說明這點,且想一想七成的政府開支用於公務員薪俸,餘下的還有多少可用於社會,這個「七三」的比例既不合理,亦充份反映行政效率低劣,財政司司長不從節流入手,不可能炮製一份真正利民的預算案。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