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過去我十分喜歡走的路,從大埔或元朗開車途經的林村公路,兩邊高山,中間山谷開揚,方田高低有致,溪流清澈,老村排列整齊,夏天碧綠,春天花開八彩紛陳,遇上鄉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別有特色,尤其是大年初二開年,大家都到村口大榕樹拜神祈福,將各色彩紙拋到濃密樹上,十分吸引。一年多雨,樹上彩紙顏料隨雨水滴下,色彩淋漓,那是印象中顏色留下最深的其中一次記憶。
曾經到林村一帶尋找一塊可建茅屋一所、種花種竹養魚養鳥的田土,一直沒有成功。林村的丁屋租金及售價愈來愈高,過去那些吸引以百計電影來此取景的樹林山溝,已逐漸被新建的房子弄得醜陋狹窄;往昔陰涼古樸的荔枝園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自數年前便甚少再繞道途經,美景不再;「發展等於破壞」的硬道理在香港、在中國人的社會不知何日休止?
也有掛念那棵讓我留下色彩印記的祈福許願樹的幾刻,但想起本來粗壯大榕奮起的樹根,十分奇怪地被一個外貌醜絕的鐵籠覆蓋,本來繁茂的枝丫早被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不絕的祈福起願人士將負載重量的祈福紙及金山橙拋來拋去,樹不成樹,葉也難留,光禿禿猶似可憐生滋狗,慘況血流成河。旅遊發展局為遊客尋找新旅遊景點,鄉村人靠大樹賺幾個銅板,受夠九七後經濟衰退尋找各種求神拜佛護身的港人視之為精神寄託……全皆無可厚非;海中捕魚也有休漁期,祈福樹也應該設立養樹期或許願日;救救大樹,命不久矣!不要繼續那起「鼻屎好味鼻孔掘穿」的無休無止破壞模式吧!
公民教育委員會、食物環境衞生署、綠色和平、環保旅遊……諸君可有想到林村祈福大樹便是一個活生生「可持續發展」的好例子?
如果大樹有知有聲,它大概暗自祈福起願:「讓我活下去,讓我解開大鐵籠的鎖困,自然自由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