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不治之症。本港每年約有四百名兒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包括最常見的心室間隔缺損,香港大學醫學院最近棄用風險高及傷害性大的傳統外科手術治療此病,改為進行介入性導管治療手術,至今成功協助三名病人重獲新生。 記者:陳倩雯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周啟東表示,每一千名初生嬰兒中,約有六至八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以本港每年有五萬名嬰兒出生計算,即當中有四百名患者。他解釋,大部份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未明,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孕婦在懷孕期間酗酒,或曾染有德國麻疹等過濾性病毒,以及胎兒染色體不正常等。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中,以患有心室間隔缺損的最多,佔兩成至兩成半,即每年約有一百名患者。患者的左右心室之間出現一個或多個孔洞,當左心室收縮時,血液會經由缺損位置流向右心室及肺部,使肺部循環的血流量增多,加重心肺循環負荷。病情輕微者一般沒有症狀,缺損位置或會自然癒合,因此只要接受觀察,毋須治療;嚴重者則可能會氣喘、進食困難、瘦弱及心臟衰竭。
周啟東說,治療此病的傳統方法是進行外科手術,但風險較高,而且病人平均需住院七天,康復時間較長。港大醫學院兒科及青少年科學系在去年十月首次以介入性導管治療技術醫治此病,在病人大腿旁邊的股靜脈插入連接堵塞器的導管,然後將導管引導至心室,並植入堵塞器在缺損位置上以填補孔洞。
周啟東指出,接受此項手術的病人只需要住院兩至三日,復原速度較快。至今共有三名兒童病人接受此手術,手術成功,其中兩名十歲病人現已完全康復。他預計每年約有十五名患有心室間隔缺損的病人適合接受有關治療,惟小於一歲的嬰兒未必適合。
不過,該手術也有其風險。周啟東表示,病人有百分之一至二的機會出現傷口發炎、細菌入血、血管堵塞、中風及大動脈反流等手術併發症。由軟合金「鈦」及「鎳」製成的堵塞器,目前要由病人自費購買,每個售價約為二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