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乙酉」雞年,筆者首先在此向各讀者拜年,祝大家新的一年一本萬利,事事如意。過年前的一日半市,恒指從13585點急升至13846點,直迫50日線,走勢有所改善,能否再作進一步的突破,還看14000點的裂口能否回補。
美元在年假前繼續大幅反彈,令市場人士開始對美元後市走勢有所改觀,跟個多月前一面倒看淡美元的看法背道而馳。市場永遠也是這樣,當一面倒朝向某一方向之時,便會是逆轉之時。港股後市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短期美元的表現所左右,投資者不能只單方面看本土因素,始終資金流向才是短期影響股市表現的主要焦點。
基本分析是用來作中長線的預測,而從基本分析所作出的估計並非一定會實現,從預測至實現的過程中,隨時會出現不同的變數。若此等變數只是短期的影響,只會令目標實現的時間推遲;但若果此等變數改變了原本的基調,則預期的目標便有可能落空。
港股在現水平是便宜還是昂貴,其實建基於對前景的估計。18-20倍的PE,就算2004年的業績真的能達到預期增長,若大家不相信此增長速度能在2005年持續,則現水平便是昂貴;若果大家相信來年企業仍能繼續此等增長速度,則現水平便屬便宜。港股是平抑或貴,能否再上升或創新高,已不是單看2004年的業績便足夠,必須要加上對來年的預期。
要準確估計前景的好壞,不能單以過往的數據作根據,歷史數據只是一個參考,更重要的是對前景的洞悉能力。投資者決不可以等一切事情已發生後才作決定,必須對前景作出一些假設及比較,再每一階段去作評估。此論點其實頗抽象,但也並非全無依據,邏輯上建基於一個相對性的比較。最近拜讀張五常教授的文章,指出供求定律中供應與需求數量的變化其實只是一個相對性的比較。此點令筆者頓有所悟,明白了為何大家也是讀同一樣的經濟理論,分析同樣的數據,但所得的結果每每迥異,當中差別在於能否掌握這「相對比較」的竅門。數據表面上是客觀的,但其實很多時是被人斷章取義,它只是反映事實的一部份。正如馬時亨局長早前以全港經紀總收入除以經紀總數,得出的結論認為,2004年全部經紀皆大豐收,就是用客觀數據得出錯誤結論的最佳例子。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