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談的巨人,行動的侏儒,自從「回歸祖國」,特區率先繼承展示了此一中華民族的胎記。
開一個大題目,例必先行「諮詢」,再作「研究」。一諮詢二研究,然後是三拖拉,四不存在,董班子七年來這套四步舞的功架,早就被各國駐港領事與香港人看穿。
例如董特首除夕學着北京主人的調子,叫香港人要「團結和諧」。但是不久前,他不是成立過一個「加強社會凝聚力小組」嗎?這個小組對於社會的凝聚力之加強,有何成績,還是欽點了一批「學者」,聚會了一兩次,叫了一桌子蝦餃燒賣,開一壺普洱,交換一通名片,互相答應「有空再出來飲茶傾傾」之後,就此散了夥?
董班子又自稱,經濟好起來了,這應該是「振興經濟委員會」的功勞吧。這會搞過一個「維港匯」,把一億元香港中國人的血汗錢輸送給了美國商會和幾支歐美樂隊。現在「經濟復甦」,應是「振興經濟委員會」站出來領功接受掌聲歡呼的時候嗎?
一大堆包裝紙一樣的小組和委員會,還來不及塞進將軍澳的垃圾堆填區,新的一批又湧現了:「扶貧委員會」和「文化創意產業諮詢委員會」,而且這次終於聽信:殖民地政府是懂得把壓力團體吸納一兩個精英來加入「體制」開會的。漸又想學起英國人來,但一來太遲,二來,英國人的智慧,中國人如果那麼容易學得到,這個東方古老大國一百五十年前的洋務運動之類的掙扎早就成功了。
新的委員會,新的空談。諮詢着、研究着,漫長的十年,一晃眼就「談」掉了。無論當官、當壓力團體的頭目,還是當一個所謂「文化人」,日子都很容易混。他們在出席無數的「論壇」──不論在維園,還是租下昂貴的會展中心演講廳,只要動動兩片嘴皮,引述幾本「窮爸爸富爸爸」的流行著作快餐式名言,拋幾句紐約倫敦,次日成為報紙的新聞甜點,見報揚名,一則交了貨,二則也造就了新的名人效應。
還有把洋人也拉進來的,叫做「國際戰略顧問委員會」,頭等機票六星酒店,一年把外國「專家」請來一次,但有見識的洋人,才不屑跟一堆小中國人蹲在一起噴口水呢。「國際」了兩年,也沒了下文。
日子好混,諮詢研究,談着談着,看看錶,叮叮,台上的嘉賓,發言太長了,還剩半分鐘──老董快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