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人的環保意識愈來愈強,環境保護署去年收到市民投訴環境污染數字上升逾一成,在二萬六千多宗投訴中,斬樹、改變土地用途等關注環境的投訴愈來愈多,其中過去只有觀星愛好者不滿的光害投訴也上升。本港觀星愛好者慨歎香港的夜空受強光及空氣污染影響,無法看星,未來將是「沒有星空的下一代」。 記者:謝穎詩
當局去年共提出五百八十六宗違反污染管制條例的檢控,其中四百八十五宗成功定罪,罰款合共四百六十多萬元,整體定罪及罰款數字較前年下跌百分之九。但市民不滿環境污染的投訴由○三年的二萬三千八百多宗,上升至去年二萬六千四百多宗,除一般的污染問題如噪音、黑煙車、污水等外,未能列入污染管制條例之列的投訴大增一倍,共一百一十九宗。
環保署助理署長(環保法規管理)黃耀錦指出,市民的環保意識增強,對家居生活質素的要求提升,列入其他事項的投訴中包括斬樹、後巷衞生問題、土地用途改變及光害。他指出,過去數年也有收到關於光害的零星投訴,但去年有上升趨勢,共收到十三宗,投訴包括廣告板射燈、大廈天台射燈或高爾夫球場射燈等問題。他承認現時沒有條例監管,環保署只能作調停人。
從事新星研究的香港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潘振聲稱,市區光害嚴重,若以香港市區和郊區相比,二者的光度相差十六倍,以電燈泡的強度作對比的話,市區的燈光達一百瓦特亮度,郊區也有二十瓦特。
香港天文學會副會長吳偉堅大歎本港光害嚴重,加上空氣愈來愈差,空氣中的微粒又會把光線反射,夜空頓時被染成橙紅一片,長此下去,香港將會是「沒有星空的下一代」,有時市區幾乎連月亮或光亮的恒星也無法看到,更遑論銀河的無數星星。
他強調,昔日與友人在大尾篤租村屋觀星,但現在連該處也受光害影響,去年惟有搬到更偏僻的大嶼山。外國有黑夜保護團體,部份國家更有法例監管光害,若強光直射上天或入侵民居,將遭檢控。他指出,觀星團體唯一希望是未受破壞的黑夜環境如大嶼山南邊不受進一步影響,期望政府開發大嶼山的時候,也應考慮保護在香港仍可看到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