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倪清江報道】「篤撐、篤撐、篤篤篤撐。」首份官方出版的粵劇教材套《粵劇合士上》已於去年十二月初「駕到」。教育統籌局表示,實施高中三年制時,將接納學生以唱粵曲或演粵劇來應考音樂科。粵劇界人士希望,該份教材套可引起學生對粵劇的興趣,挽救正臨式微的本土粵劇藝術。
教統局已將《粵劇合士上》派給各學校,教材套共分五個教學單元,內容有粵劇基本知識、白欖、詩白、小曲、身段及鑼鼓,還有粵劇常用辭彙、曲譜及曲詞、折子戲和工作紙等。教統局粵劇課程發展實驗小組主席、中大音樂系教授陳守仁認為,港人有責任挽救粵劇,「如果香港人都唔動手去保存,全世界冇一個會代勞。」他認為,首要是讓學生接受粵劇,可以從音樂科着手,「好多時喺學校,小朋友聽到粵劇會覺得怪怪哋,但聽西方音樂就好自然。」
小組成員、名伶阮兆輝強調,現在粵劇不愁沒有觀眾,推廣粵劇是為令這門藝術得以薪火相傳,「粵劇係我哋嘅,(不了解粵劇)係好大諷刺,直情係恥辱!」他又批評參與競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發展商,忽略本地藝術;他建議香港設立一間粵劇學校,培訓專門人才,選址最好在日後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少數學校已開始教粵劇,如香港潮商學校,○○年成立粵劇興趣小組,甚受學生歡迎。校長關寶森表示,校方去年申請優質教育基金,進一步教授學生粵劇。該校副校長謝金嬋說,校方將粵劇元素融入各科目中,如在中文課教詩詞、體育課教壓腿和踢腿、音樂課教唱「工尺譜」和粵曲。
在香港潮商學校就讀小六的林芷琪曾參演多齣折子戲,小二開始已常在家中聽粵曲,令她對這門藝術產生興趣,「大個咗之後想做業餘粵劇演員,全職似乎辛苦啲。」曾於折子戲《醉打金枝》中以英語演繹刁蠻公主的小四生俞明慧說,學粵劇提升了她的音樂知識,也領悟到團隊精神。
《粵劇合士上》網上版網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