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攏各國抗衡中國

拉攏各國抗衡中國

華盛頓時報

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力量,成為最近七大工業國會議的焦點。一般認為,中國構成的威脅,源於這股冒升中的經濟力量。
然而,中國的經濟力量日後可以轉化為軍事力量,令北京有能力在亞洲甚至其他地區試圖與美國勢力抗衡。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會發展到甚麼程度、而中國將會如何展示這種力量,尚待觀察。
中國的長遠經濟發展,端視中國是否有能力解決銀行壞帳、讓貨幣滙率自由浮動,以及解散效率不彰的國營企業。
美國其他國際盟友特別是亞洲區內盟友的冒起,可成為美國抗衡中國的力量。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與美中關係同出一轍。顯然,日本也正在設法應付正冒起中的中國。

日本正在努力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締結貿易協議,以抗衡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日益緊密的貿易關係。此外,日本亦致力與東盟諸國商訂貿易協議,雙方已準備在幾個月內舉行會議。
日本提升軍事力量,矛頭似乎直指中國。以經濟力量而言,難望日本與中國這個龐然巨物對陣;然而,若有國家以組成鬆散聯盟的方式對中國進行密切注視,日本將會是重要一員。若果覺得被中國迫向牆角,日本有辦法在幾個月之間取得核武裝備。中國當然想避免這種情況。面對日本的猜疑,中國遂呼籲中日兩國訂立自由貿易協議。
暫時未知亞洲諸國當中,尚有哪些國家會加入監察中國的聯盟。中國向亞洲其他國家輸送經濟利益,務求維持緊密關係。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一般存有貿易逆差,這大概是中國政府推動的貿易政策,目的是維持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勢力。韓國、台灣、菲律賓、泰國及印尼等國的對華貿易,無不大幅飆升。

印度是另一個有潛力與中國抗衡的關鍵國家。雖然印度的增長速度不及中國,但從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度,印度大有可能對中國構成挑戰。中印的雙邊貿易十分興盛,但由於地理位置相近,雙方又要競逐能源資源,中印兩國天生便是宿敵。只要美國在未來數十年間與印度維持緊密關係,印度對中國構成挑戰,對美國也有好處。
中國似乎善於藉着貿易和投資發揮全球影響力。就此而言,中國是個難纏的對手,有時更會利用商業聯繫,要求對手在台灣問題上公開支持中國的立場。
中國的舉動令美國更有需要在全球貿易上(特別是在西半球)維持領導地位,以及與印度、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保持良好而緊密的關係。
……………………………………………………
本文摘譯自美國《華盛頓時報》(TheWashingtonTimes)二月七日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