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洵瑜報道】衞生署把當歸、人參、田七及黃芪等常用中藥材的安全性及質量制度標準化,今年會推出首期八種中藥的標準,衞生署署長林秉恩表示,這套「港標」定出人參及當歸等藥物的顏色、質地、氣味及主要成份等資料,可讓業界參考了解是否「買到正貨」,更期望國際認可,有如「Q嘜」制度。
林秉恩接受訪問時表示,該署獲撥款四千六百萬元制訂一套本港中藥材標準,對六十種最常用中藥的正式名稱、來源、外觀、質地、切片後內部結構,主要成份及毒性等,均有極詳細的分析,今年首先推出其中八種,包括當歸、人參、三七、丹參、澤瀉、黃柏、牡丹皮及黃芪,餘下五十二種分期至最遲二○○七年完成。
他表示,藥材標準詳細及科學化,並結合中國藥典資料及外國專家意見,期望可獲國際認可,有利本港藥材出口貿易;雖然衞生署不會就藥物是否合格發出證書,但定出標準後,業界可了解自己買的貨品「是否正貨」,業界甚至可作為一種「Q嘜」制度。
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港標制度是用西方藥理證實中藥藥用價值,對醫師處方用藥其實沒有影響,而八種都是常用中藥。當歸具有補血、和血功效;人參有補氣作用,可入藥入膳;三七即俗稱田七,與丹參都具有活血、去瘀作用;澤瀉則利尿去濕;黃柏可下火清熱;牡丹皮可清熱涼血;黃芪即北芪,可補氣。
至於市民服用中藥後不適個案,去年七月至九月有十三人食中藥後出現不良反應,當中八人要入院,六宗是沒有在中醫處方下自行買中藥出事,除了藥物品質有問題外,也有三宗個案是不適當用藥和一宗錯用代替藥物,近年則合共有六十二宗中藥事故個案報告,當中包括飲用廿四味涼茶後敏感反應。
衞生署署長林秉恩認為:「香港咁多人食中藥,有事嘅個案其實唔算太多。」
但針對此問題,衞生署現已有一隊包括藥劑師、中藥專家及化驗人員的隊伍,一旦有人進食中藥後不適,會即時追蹤,署方亦印製了《曾引致不良反應中藥材資料》,中藥聯商會也印有《香港容易混淆中藥》一書供業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