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家長選英中不是非理性偏見 - 盧峯

蘋論:家長選英中不是非理性偏見 - 盧峯

在眾多教育問題中,母語教學可說是最觸動家長、學生、校長以至老師神經的問題。很多家長為了讓子女入讀英文中學而在多方面培養子女的英語能力及水平,中學校長及老師為了成為英中或保住英中的地位更是費盡心力。
最近教統會屬下的工作小組就母語教學問題提交報告,建議成立英文中學的上落車機制,一方面避免使用母語教學的中學隨便轉為英中,另一方面則嚴格規定英文中學要符合既定標準才能維持英中的地位。工作小組主席田北辰先生認為,母語教學對學生最有利,因此中學教學語言特別是初中應以母語為主流。他更認為家長及社會人士對英中趨之若鶩只是一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偏見,不少中文中學其實不比英文中學遜色。
究竟英語教學跟母語教學何者更適合香港恐怕還是個爭論不休、難作結論的問題,但是我們認為家長心儀英文中學,期望子女入讀英文中學並不是一種非理性的偏見,也不是基於人云亦云的羊群心態,而是深思熟慮的選擇。
正如教統會工作小組的分析指出,全港學生中約有四成是適合及有能力以英語學習不同學科的;簡而言之,能以英語學習、能進入英文中學的都是學習能力較強、水平較高的學生,試問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躋身於這樣的學習群體中、試問有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英中的一分子呢?更何況學校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是學生間互相砥礪、互相促進,若果子女能成為這四成適合使用英語教學的一分子,他們將受到更大的激勵、更大的促進,令他們進步的更快;作為家長的怎會不希望、不盡力為子女爭取這樣的機會、這樣的學習環境呢?

此外,中學教育不但是基礎教育,更要為學生升讀大學、升讀專業課程作準備。誰都知道,大學教育及專業課程的內容都以英語為主,各類研習或討論材料同樣以英語為主,要是學生自中學已開始以英語學習、以英語討論,那他們將來升讀大學便會更順利、更應付裕如。更重要的是,不少家長都計劃讓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這些學生自然更需要及早適應英語教學,他們的家長也自然希望子女能升讀英中。像這樣的考慮、像這樣的盤算怎能算是非理性的偏見呢?
我們認為,不管是中文中學或英文中學都有本身的優點,政府該做的不是以特殊政策或優惠促使學校轉為中中或英中,而是該放手讓他們各自發揮優勢,提升教學質素及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及家長有更多選擇、才能真正切合學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