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據聞今個財政年度特區政府不但沒有赤字,而且還有盈餘。足見香港的財政赤字不是結構性的,而見周期性的,否則怎會經濟一復甦,問題便在未作出太多努力的情況下就得以解決。
我一向認為,香港的經濟自中國在七十年代尾改革開放以來,已逐步轉型,而且非常成功。到九十年代,香港早已從一個製造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成一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毋須到今天才為經濟轉型問題爭論不休。
我相信,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服務業的市場會同步擴大,我們沒有必要為香港的前景杞人憂天。
因此,只要經濟繼續復甦,特區政府很快又可恢復連年有盈餘的環境,問題是政府應如何處理這些財政盈餘。
過去,每當出現盈餘的時候,政府就會不斷擴大自己規模,甚麼事都插手去管,結果人民就愈發受制於政府,變成非依賴政府不可。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我傾向要求政府在政府財政有盈餘的時候,起碼拿一半出來還富於民,立即進行退稅。
退稅的範圍只包括兩個類別,其一是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其二是公司的利得稅。只要將財政盈餘的一半,除以這兩類稅的總和,就可以得出退稅的比例。
退給個人的稅,個人可自行在市場上消費及投資,但退給公司的稅,則規定公司要以花紅的方式,按員工當年的工資的比例發放給員工。
這個做法的優點是:經濟增長的好處可讓廣大市民分享,而非單是助長政府不斷膨脹。
政府膨脹後,雖可提供更多服務,但由政府包辦的結果是人民沒有選擇,而且效益不高。現在香港的教育、醫療、文藝,以及不少社會服務,皆由政府提供,但吃力不討好,飽受各方批評。不如透過退稅,還富於民,讓市民自行在市場上作選擇,以鼓勵更多社會服務公司化、自營化。這樣,市民可得到的服務反而可以更多元化。
我贊成把退給公司的稅全以花紅方式分給員工,是因為香港的利得稅已經很低,足以吸引資本家留港發展,反而中產階級怨氣最多,一般福利,中產階級往往享受不到,不如退稅安撫他們一下。
至於低下層,只要有出社會工作,亦可因退公司稅作花紅的方式獲益。當然,由於他們的工資本身較低,獲益不多,而且他們往往毋須交薪俸稅,故不會在這方面獲得退稅。然而,由於中產階級有更多錢花費,對零售業、飲食業,以及娛樂事業的興旺都有促進作用;而這些行業正是基層市民可以找到工作的地方,這些行業的興旺,一定可以為基層市民帶來好處。
現時特區政府民望甚低,如果肯推出這套計劃,打工仔一定皆大歡喜,董生評分一定上升。這套計劃唯一沒有得益的是資本家,因此特區政府一推出,官商勾結的指控就不會有市場,好過再去為數碼港問題糾纏不清。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