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是品嘗黑松露菌最佳日子,緊接秋冬白松露菌的足印而來,兩者各有不同幽香,但同屬「鑽石級」價格。
看過Discovery紀錄片,農夫趕着嗅覺特別靈敏的肥豬,用鼻子去拱泥土,發掘這深藏不露的珍品。找到了,挖出來略清潔,馬上刨刨刨,一小片一小片的,用來伴炒蛋細嘗。是的,最廉宜又普通的──炒──蛋。
在法國餐廳點這頭盤,他們也如此推介,黑松露菌不宜受熱宜生吃,本身有獨特幽香,避免其他食物搶去,最好與清淡而簡單的相配搭,太陽蛋、炒蛋、淡芝士意粉,這些「配角」永遠謙卑、隨和、溫柔,懂得退讓一步。於是薄薄幾片已值數百元(每公斤約二至三萬元)的珍菌,霸道地發揮它的魅力。如此奢侈的炒蛋,一年吃一兩次就夠了。
過年糕點,有加上鮑魚、松茸、羊肉絲、肉鬆、瑤柱、魚翅、燕窩……但一底傳統的蘿蔔糕,竟也撒上十多片黑松露菌以期擦出火花?我喜歡臘味蘿蔔糕,蘿蔔多餡料多粉少,已十分美味。此時,甚麼黑鑽石,在中國年糕中,在「步步高陞」好意頭中,它卻是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