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皇裕仁,究竟是日本侵略東亞的罪魁禍首,還是在軍國政府下身不由己?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周二上映講述裕仁的電影《太陽》,由拍過希特拉和列寧傳的俄羅斯大導演蘇古諾夫(AlexanderSokurov)執導,說要探討裕仁「人性一面」。
蘇古諾夫說:「裕仁這個獨特的人物深深吸引我。我們對他所知很少,無論是他的宿命還是事迹。」他在聖彼得堡片場搭起日式宮廷布景拍攝,耗資近二千萬港元,要把裕仁由一九二八年至八九年的統治搬上大銀幕。《太陽》本月稍後還會在柏林電影節上映。
作為日本人眼中的「太陽之子」,裕仁三十年代統領五百萬日軍鐵蹄的軍國天皇,侵略鄰國,挑起太平洋戰爭,成為二戰三個「軸心國」的領袖之一,到四五年吃了美國兩枚原子彈,才宣布戰敗投降,美國白臉將軍麥克阿塞軍管日本時,他被迫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神權,淪為有名無實的「國家象徵」,直至八九年病逝。
這樣一個挑撥戰火、追求軍國擴張的歷史爭議性人物,蘇古落夫卻要顯現他的人性面,電影有這樣一幕:十多名美國攝影記者在裕仁的皇宮花園,爭相要拍攝這個戰敗天皇的模樣,當中突然有人大喊:「嘿!他看起來真像差利卓別靈!」然後向裕仁直呼:「嘿,差利,轉過來!」一名美國軍官向裕仁道歉,裕仁卻謙卑說:「也沒甚麼。」然後慢慢走向皇宮大門,但突然停下來問:「我真是很像這位演員嗎?」
蘇古諾夫說:「我的目的是要顯示一位寧受政治屈辱也不願再塗炭生靈的政治家。」不願生靈塗炭的政治家?說的是裕仁在廣島和長崎吃了美國原子彈後,於一九四五年宣布投降,以免美國再投原子彈;但沒說的是裕仁的軍國主義其實同樣叫日軍送死打仗。
《太陽》是蘇古諾夫以二十世紀最具爭議人物為主題的三部曲最後一部。第一部講述德國納粹魔頭希特拉和情婦伊娃的《Moloch》在康城影展獲獎。第二部是講前蘇聯領袖列寧的《Taurus》。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