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英國《金融時報》昨日刊出評論員文章,批評香港的本地市場日益封閉,不利外來投資者,又點名指富商李嘉誠家族形同控制大部份市場,但港府仍拒絕訂立公平競爭法,文章更質疑香港的「自由經濟典範」美譽已名不副實。科大經濟系教授雷鼎鳴指出,若連外國傳媒也開始跟進及批評本港出現的不公平情況,難免影響外國投資者對本港的信心。 記者:何文雯
《金融時報》首席亞洲事務評論員居伊.德.容凱爾(GuydeJonquieres)在昨日刊出的「香港如何讓李氏(指李嘉誠)及其朋友從中漁利」一文中,對港府無力糾正電力、燃油、超市、電訊等多個市場出現的壟斷情況,卻不承諾訂立反壟斷法或公平競爭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容凱爾指出,雖然香港過往努力營造積極不干預形象,加上有良好法治和低稅率等優勢,令它在多個競爭力和經濟自由度評分中高踞榜首,但事實上市場競爭正在有系統地減少,出現寡頭壟斷和少數商業聯盟等現象,令新的外來投資者對大部份本地市場都不得其門而入。
文章矛頭直指香港富商李嘉誠,指他的企業在電力和超市等市場獲得壟斷地位外,多個商業範疇最終均由其統領控制。容凱爾又表示,本港行政會議和立法會內有不少商界和大財團代表,令政府的承諾難以獲公眾信任。
科大經濟系教授雷鼎鳴認為,上述文章引用的例子,港人早已耳熟能詳,只是外國傳媒「後知後覺」而已,但現在外國傳媒也開始跟進有關官商勾結的爭議,客觀上對外國投資者投資本港的信心「唔多唔少都會有影響」。
雷鼎鳴說:「港府最失敗就係選擇搵數碼港事件解釋冇官商勾結,但數碼港又的確有痛腳俾人捉住。」但他認為,要制訂全面的公平競爭法存在不少技術困難。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則指出,港府未能擺脫偏幫本地華資大財團的印象,明顯得連外國傳媒也感受得到,若仍不訂立公平競爭法,擔心會嚴重影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