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格里斯沃爾德(DanielGriswold)
美國對華貿易迅速擴展,正在喚醒美國保護主義的巨龍。
兩個經濟大國的貿易愈趨頻繁,貿易關係卻愈來愈緊張。美國參議員舒默(CharlesSchumer)提出法案,要求向中國進口貨品大幅徵收27.5%關稅,理由是中國採取不公平貨幣滙率政策。同時,一個由聯邦委員會贊助的研究報告宣稱,自一九八九年至二○○三年間,中國共令美國失去一百五十萬個就業職位。
拿出一些美國經濟的基本事實,足以反駁對華貿易導致美國工作機會減少的講法。八九至○三年間,即該項研究覆蓋的期間,美國經濟創造了二千萬個新職位,期間美國工人每小時的實質工資有19%增長。換言之,自八九年以來,美國經濟製造的新職位不但量多,而且質佳。
同期,儘管某些特定行業面對中國的競爭,美國製造業始終保持蓬勃發展。在八九至○三年間,美國工廠生產量增加了超過50%。受僱於製造業的工人數量減少了三百萬人,但這是由於生產力激增,而非由於製造業式微。事實上,中國本身受僱於製造業的人數也在下降,原因如一。
在最近一輪經濟衰退中受影響最嚴重的美國製造業,都屬出口為主的工業,這些行業受中國進口貨品的影響只屬輕微。衣履行業屬於例外,不過這個行業的生產和就業情況,幾十年來一直走下坡,當時中國尚未晉身成為世界級的競爭者。
過去十多年來,由於面對中國進口貨品的競爭,有一百五十萬美國工人因而失去工作,大概會是實情。然而,美國經濟充滿活力,每年產生和失去的工作數以百萬計,相比起來,上述數字只是滄海一粟。
根據美國勞工部數字,美國每年一般有一千五百萬個工作職位會永遠消失(但每年產生的工作職位卻高於此數)。以十五年計算,研究中宣稱失去的工作職位,相對同期消失的工作職位數字,只佔不足1%。其餘99%工作職位消失的原因,是出現新技術、本地競爭,以及面對其他國家進口貨品的競爭。
對華貿易對美國創造就業職位也有好處,但強調工作職位消失的言論,對這些良好影響卻視而不見。最明顯的益處,是美國對華貿易出口量增加。中國已領先德國和法國成為美國第五大出口市場,而且是美國出口貨品增長需求最強勁的國家。自二○○○年以來,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量大致保持平穩,但出口中國的數量則增加了一倍。
美國對華貿易確實出現龐大的雙邊貿易逆差,去年的數字大概是一千六百億美元。然而,中國並非把美元都塞在袋口裏。這些美元也會回流到美國(主要是購買美國國庫債券),令美元息率壓力減輕、令營商者更容易融資,並有助減輕樓宇按揭的息率。
數以百萬計美國人從較低廉的樓宇按揭息率中省下金錢,用以購買大量中國製貨品,包括成衣、鞋、玩具、家庭電器以及其他廉價消費品。上年度美國自中國進口的總貨值達二千億美元,美國的本地生產總值已達十一點七兆億美元。美國人以本地生產總值不足2%的數額,去購買由佔全球人口五分一的中國人製造的貨品,這個數字,不足以大驚小怪。
對華貿易有助美國貸款息率保持低企、商品價格保持低廉,對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帶來明顯可見的益處。由於對華貿易而蒙受不良影響的美國人數字出奇地低,受影響者只限於幾十年來一直正在走下坡的少數幾個工業界別。
若果由於誤解對華貿易實情而導致對中國入口貨品徵收更高關稅,受害的只會是美國的公司、工人,以及一眾美國家庭。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