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黃沙地、木棉樹、蔚藍的天空,曾陪伴不少人成長的校園景物,都在教育統籌局的削資縮班政策中奄奄一息,一群來自鄉村小學的學生以文字和圖畫,表達他們對學校的關愛及衷情,幻想母校在一片擠迫校海中,找到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空。
「學校的足球場布滿黃色的沙,黃沙地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同學一下課就向它跑去。」「我覺得足球場就像我的天地,讓我無拘無束地玩,而我學校就像一個很大的花園,每天都有清新空氣……」「我會在木棉樹下的石椅子乘乘涼,把我不開心的事情向它談談、說說……」這個鄉村小學展覽是由香港鄉村學校議會、僑所公立學校、新界神召會惠群小學、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行政系合辦,沒有現時在香港藝術館內法國印象派珍品價值數以十億元計的磅礡氣勢,只有八所村校參加,展出文圖近五十幅作品,置於尖沙嘴香港文化中心的一角,讓巿民明日起至周六到場欣賞。
「通常在巿區的學校,樓高六、七層,你會覺得很威風。但你有沒有想過,要走六層、七層樓梯有多累呢?我們的學校就不同,只有一層,面積又大。」就讀新界神召會惠群小學的鍾安娜,家住天水圍的屋邨,自言喜愛「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她慨歎在巿區中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天空,最愛上學時能欣賞到蔚藍的天際。
僑所公立學校校長馮淑楷希望透過展覽讓同學抒發內心感受,在感性方面有所成長,「我哋唔想繼續糾纏喺悲情之中,同埋想公眾知道除咗千禧學校、標準學校之外,重有鄉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