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勸學港人封少一點<br>紅包鬥闊 國人叫苦

傳媒勸學港人封少一點
紅包鬥闊 國人叫苦

農曆新年本是小孩「𢭃利是」的快樂日子。但內地盲目攀比之風熾烈,今年利是的價碼已升至百多二百元,有的甚至五百元、上千元,讓很多工薪族大叫吃不消,很多已婚人士過節如「過劫」,南京更有退休人士早在中秋前已開始攢錢,作為兒孫的「壓歲錢」。中國《市場報》昨天批評,如今派紅包已嚴重變了味,染上銅臭味道,呼籲國內居民「學習香港人發紅包(利是)」,「小器」一點。

即使最富有的上海,人均年收入也不過二萬多元,但內地的利是動輒過百元,僅利是開支已花去不少家庭一個月的收入,廈門電視台的街訪就發現,即使關係較疏親友的小孩,也會給一百元,農曆年的利是支出約為二至三千元。

每封200元孩子還嫌少
家住南京建鄴區上新河新河口大街的六十七歲許老漢和老伴,為給六個孫子每人二百元的利是,從中秋節就開始攢錢,即使這樣,每年給每人二百元壓歲錢,孩子們還是嫌少。
南京退休工人王老先生也說,現在過年發壓歲錢水漲船高,以前給孩五十元,後來一百元,現在已是二百元。他說:「孩子們哪裏知道,給的這些壓歲錢,爺爺奶奶可是從牙縫裏擠出來的啊!」
發行全國的《市場報》指出,七成香港人表示今年平均每封利是二十港元,港人發紅包如此「小器」,是我們以前沒有想到的。港人收入比內地人高很多,他們的紅包也只裝着二十元,但內地普通收入者,甚至收入很低的農民,二十元大概是拿不出手的。

過節如遇劫失紅包意義
一些較高收入者過年發紅包,每封上幾千元已不算稀奇。給領導子女的,裏面封多少錢就沒法估計了。當然,這只是借發紅包之名、行巴結領導之實。
文章指出,內地人過年發紅包已讓很多人不堪承受,過節猶如「過劫」般。大家都愈送愈多,「自己也不好落於人後,否則會被人看不起,會覺得臉上無光,嚴重的還會影響親情友情,影響和同事、領導的關係。過年發紅包,這種原本意在增進親情友情的傳統習俗,如今已經嚴重變了味兒,已經脫離了它的本來意義,逐漸染上了銅臭的味道。」文章說,相比之下,港人派發利是時比較「小器」,但值得學習。過年紅包是一種祝福,代表大人對孩子的關愛,而祝福和關愛顯然不能以金錢多少來衡量。
南京艾奎爾諮詢公司董事長魏定武也說,當壓歲錢成了一個負擔,祝福和吉祥意味就漸漸淡化,當壓歲錢成了物質和心理兩重負擔時,它不再美好,不再充滿吉祥,再這樣下去,說不定還會發生壓歲錢的悲劇。 《市場報》/《江南時報》

深圳
在深圳市的除夕表演中,一名來自四川的雜技高手,聚精會神表演傳統雜技;他造型趣怪,引人駐足。 美聯社

江蘇
今年是雞年,江蘇省常州市一個動物園卻舉行非常殘忍的鬥雞比賽,觀眾圍着沙圈看得入神。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