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最近,三藩市一份報章報道,美國布殊總統計劃削減一個「社區發展」的撥款,減幅約為四十億美元。由於三藩市一帶有好些貧民區,是該計劃的受惠人,據市政府表示,約有二百間非獲利福利機構得到該計劃資助,其中約三分一完全倚靠該計劃。因此,若削減建議通過,那些機構可能要即時關閉。這種史無前例的大整頓引來極大爭議,民主黨某些高層已誓言會「抗戰到底」。
筆者提起這段新聞,是因為香港現時有類似情況,雖然不是那麼嚴重,但已令社會福利界苦不堪言。有趣的是,多年前,很多社會福利界代表出席論壇時,都喜歡引用美國例子,說明香港的社會福利政策是如何不足云云。而且,美國政府負債多年,大家都以為美國會繼續借債,以維持現行的福利體制。想不到,原來美國一旦削減福利,手段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
請勿誤會。筆者並非說香港或美國不需要這些志願機構,去為弱勢社群謀求福利,不過,如果我們以為政府是「大靠山」,有取之不盡的資源,那大概錯了。而政府也不一定像教科書所說,會在經濟衰退時為更多人提供福利,因為政府本身同樣陷入經濟困難。
最不幸的是,香港的撥款機制,會強迫一些志願機構在限定時間內把錢花光。所以,經濟好時,志願機構的服務可能會過度膨脹,經濟轉差時,志願機構沒有積蓄,又得不到政府撥款,便無法維持原有服務。
筆者認為最可取的,是政府改變撥款模式,一筆過針對某些計劃撥款,然後志願機構委託銀行或金融機構投資(例如投資債券,有穩定利息收入),再以所得利息或紅利作出各項計劃,包括招聘及服務。政府可每隔一段時間(如三至五年)評估,好的話可以增加撥款,不好的話可以停止。而在政府陷入經濟困難時,即使沒有新撥款,志願機構仍可利用利息收入維持最基本服務,保障有需要的人。在這種新機制下,志願機構也不至於過度擴張,免得在經濟不景時,幫不了人反要人幫助。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