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兩年香港股市的表現尚算不俗,但是證券公司所面對的競爭卻愈來愈大。
根據最近財經事務局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撤銷了最低佣金之後,經紀的佣金收益比以前還要多。但經紀卻指實際佣金下降了,這點可能與市場競爭有關。
過往經紀會劃分為A組、B組及C組,而以A組經紀的成交額最大,C組最小。由於多在C組經紀買賣,如果C組經紀所佔大市的生意額比率上升,代表市場投資氣氛熱烈,有很多散戶入市買賣。
但經歷了幾次中小型證券公司出現問題之後,部份散戶已轉投銀行買賣股份,因為在眾多金融機構之中,市民對銀行的信心較證券公司及保險公司為高,加上銀行近年積極拓展非利息業務,所以部份股票行的散戶股票買賣生意已被銀行所搶走。
正因為銀行積極爭取股票生意,因此C組經紀的佔有率有下降趨勢。就算股市整體成交很大,但C組經紀所佔的百分比並沒有顯著上升,原因之一,就是散戶的生意部份給銀行所搶走。
還記得在交易所第3代終端機使用之時,證券公司再也不局限於在交易大堂進行買賣,可以多開分行,而且不限於中環、上環、金鐘等商業區域,只要透過電腦系統,便可把交易轉至交易所系統內。因此,為了進一步爭取生意,於是證券公司便住宅區開設分行,但結果顯示,證券公司能夠吸取的生意,並不如預期的那麼多。
近年中小型銀行開設分行之時,其中一個考慮是是否有足夠的客戶使用非利息業務,所以在新開分行之中,隨時可見最少有兩三部股票報價機,以及有最少1至2個股票買賣專櫃。現在銀行開分行的目的,與證券公司開設分行已沒有多大分別,就是要爭取股票買賣等生意。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