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民主黨候選人克里在競選活動時,曾大肆抨擊美國企業將工序外包(Outsourcing)到發展中國家,令不少美國人失業。事實上,有關外包將帶來失業惡化的報道,在選舉前早已被媒體廣泛炒作,可惜這類報道流於渲染,踏實的分析卻不多見。
新一期國基會的官方刊物《金融與發展》內,便有一篇對外包作嚴謹分析的好文章。該文名<揭穿外包的迷思>(DemystifyingOutsouring),作者魏尚進和亞米蒂(M.Amiti)均為國基會的研究人員。
在兩位作者眼中,外包與傳統貿易理論所論述的貨物貿易在本質上沒分別,都是國際市場分工的一種形式。大家之所以對外包誤解,特別是服務業的外包,原因主要是在互聯網還未發達的日子,服務行業一般被視作不須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經濟部門。因此,在一般貿易理論的教材上,如理髮和會計等服務行業,一般被稱作非貿易商品。
可是隨着資訊科技的飛躍發展,很多原是非貿易商品的工種如軟件設計和企業會計等現今都已被轉化為貿易商品,只是人們在觀念上因一時未適應,便形成了對外包的恐懼。
接着兩位作者用數據來駁斥把外包視作美職位流失的元兇的觀點。出人意表的是,從外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看,美國的數字竟然少於印度,在2003年分別為0.4%和2.5%。由於外包在美國總體經濟活動中所佔的份額,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故不可能為美國的就業市場帶來巨大衝擊。
此外,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已發達國家如美國,大部份外包的工序並非如外界想當然般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是被轉發到其他已發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