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不如降低自顧成本

扶貧不如降低自顧成本

林自強

政府最近推出扶貧計劃。香港貧富愈來愈懸殊,每次有送米行動,都有些老人家凌晨已開始排隊,也一定會出亂子,貧窮情況令人心酸,也看到資助的迫切性。

但長遠而言,扶貧不應側重派錢。扶貧的原則,是要幫助窮人站起來自助。長貧難顧,派錢養成強烈的依賴性,對納稅人及受助者都沒有好處。曾居住於高稅率國家的人士,會感受頗深,月薪的一半用來交稅,結果全民皆窮,怨聲載道,人亦缺少努力工作的誘因。最近不少市民致電電台,他們入息超額得不到福利,但收入緊絀,要交稅、要供樓,過度優惠的扶貧計劃,人家的孩子得到資助上補習班,而他們的卻不能受惠,覺得不公平,怨憤大增。
我贊成扶貧,但主要是對那些無助的老人家及小孩。但長遠而言,扶貧不如降低自顧的交易成本,這樣才可能扶起受助人,幫助他們自力更生。
現代的企業結構,收入及工作機會都由大企業壟斷,這類機構着重股東回報,業績轉壞,便減薪裁員,工資較高的和有經驗的便成高危一族。中年失業需要扶助,是社會近年的怪現象。這些中年人很多都是有幹勁,有經驗肯努力的人才,是社會的寶貴資產,給他們自顧機會,不但可以自助,也可以為他人創造就業的機會。

現代經濟理論強調效率而忽略分配,對大企業頗有偏袒,大企業利用其資本及技術優勢創造了不少財富,也犧牲了不少自僱機會。小商戶很難和大集團競爭,未有大集團壟斷時,失業的人還可以用點積蓄開雜貨店,現時雜貨店又怎能和有大企業支持的超市、便利店競爭?因此財富不均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自僱機會和其他就業機會一樣,不但能提供收入養家活兒,更重要的是讓市民能自尊自重地生活。不要小看自僱機會對社會作出的緩衝作用,以的士行業為例,金融風暴前後,這行業便成為不少人的避風港,不少人利用這點收入,供養兒女成才,我遇到不止一次「的士大佬」的兒女在我任教的大學畢業,他們的喜悅,溢於言表,甚至堅持減收我的車資!
自僱機會也包括小食店、菜檔、藝術家、鐘點清潔、託寄小孩、甚至小販等。星馬的部份大牌檔有街頭樂隊,北美的地鐵站有駐站短期音樂家(buskers),而且是合法的,為何香港視這些力圖自力更新的人如洪水猛獸,非趕盡殺絕不可?

政府應該想想怎樣去減低自僱成本。想想如果香港的的士行業也由大財團壟斷,連這僅餘的避風港也失去了,對社會的影響如何巨大?故此效率並非一切。
扶助自僱工作,並不一定要大灑金錢,在設計上下點功夫便行。我跟星馬的朋友談過,從他們的小販中心的設計,可以得到一點啟示。星馬大牌檔的「檔口」比香港的小,這降低了開業成本,賣的食品專門化,賣食物的不賣飲品,售糖水的也不賣其他,用意可想而知,是避免壟斷,擴大營業機會。我們可以在舖位設計上着手,租約可以彈性和短期些,減少自顧者開業的成本。這是房屋署可以做到的,其實房署應該可以多做協助民生的工作;若只是側重增加收入的公營機構,走的是本末倒置的路,並不可喜。商場的食閣也可以考慮這些設計,容納自僱商戶,香港中文大學的「女工合作社」搞得不錯,我也經常光顧。香港人口有不同族群,降低自僱成本,就能給這些在其他渠道難以找到職位的人,提供就業機會。
再者香港不少美食都是由民間發掘的,不是由大企業始創的,增加自僱機會,也會豐富了市民的選擇。
剝奪自僱機會,不但影響了就業,製造了貧窮,也破壞了社會應有的避風港,毀了很多人能自尊自助地生存的機會,社會怨氣因而不斷提高。扶貧不如降低自僱成本就是這個意思。希望中央屠宰的爭論,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