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球彩台的幾位主持,叫甚麼大頭仔、大力、阿鵬、阿七,聽來都是綽號。這樣子叫開了,讓人倍覺親切,叫本姓真名反倒繞嘴,這就是綽號的好處。
你看比利的原名,比萬里長城還長上萬里,那麼讓滿世界足球迷都管他叫比利(珍珠),可省事多了。以前那巴西國腳白必圖,也憑綽號出名:他愛哭,白必圖正好解作哭包子。綽號也就是外號、諢號、渾名,許多球星都像梁山好漢給取了渾名,才得以名垂千古。一度給譽為世界頭號門將的蘇聯球星耶辛,渾名叫「八爪魚」呢。
說來畢業了這麼些年,我倒還記得那幾個中學老師的綽號。一個叫石九公,樣子倒不像魚。另一個叫蚊叔,多少叨了林蛟的光。還有一個叫梅老虎,正是人如其號,一開腔好比虎嘯,肯定肖虎。
道光年代,有個姓烏的官巡撫浙江,見某學院的學生吃飯時搶菜吃,大罵他們是老鼠。學生不忿,在廁所貼上「鼠無大小皆稱老,龜有雌雄總姓烏」一副對子,那分明管他叫烏龜了。
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的秘書陳布雷原來本名訓恩。在高校時,他因面頰圓滿為同學戲稱「麵包」,再由英文bread(麵包)一字的音譯而得「布雷」的筆名。倒想不到馬英九也有綽號。他在香港出生,不光得「英九」之名,當年競選台北市長,還居然讓對手衝他罵「香港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