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會議之議題離不開全球的貿易不平衡現象,箇中因素,相信讀者已耳熟能詳,不必在下喋喋。世界經濟火車頭若不作出適當調整,後果無從估計,縱使與會之領袖周不時將這個潛在危機掛在口邊,主要還看美國的取向。
正如本欄年前指出,布殊接過這個「燙手芋」後,還未站穩陣腳之際,便接二連三發生事故,若不是「布拉格」法寶盡出、力挽狂瀾,情況不知會是怎樣。施展渾身解數救衰退危機、力拒通縮、振興經濟之各項手段乃迫不得已,然帶動全球經濟復甦之餘,卻因此而衍生不平衡現象。布殊喜獲連任,若能在餘下時間扭正這個局面,努力把「雙赤」收窄至遠離危險線,當不失為美國史上值得敬佩的一位總統。以布殊重組內閣之部署,以及配合格老在退休前之運籌帷幄,甚或擲下錦囊,要完成「任務」,當非奢望,問題是美國這片能震動全球的「大板塊」一旦開始移位,賺美元外滙之國家或地區將面臨或多或少的衝擊,如何應付,則要考領導人之智慧矣!
儘管格老在會前大派定心丸,指經常帳赤字未來可望逐漸收窄。不禁要問,點收?若加息絕不手軟圖誘發儲蓄、預防樓市泡沫產生,美國消費者手一緊,全球貨品擲往何方?兩難的是,瞧瞧近日發表的一些經濟數據,生產力下降、單位勞工成本增加、庫存上升、服務業呈放緩,在利率方面將如何取捨?
一得必有一失,筆者始終認為這個「死結」不易解,除非歐洲和日本可以接上這根棒,但按目前走勢衡量,事與願違的機會頗大。G7各領袖加上中國這頭甦醒中的巨龍必須合力檢討形勢、相互配合重整結構,不然全部將會是輸家。不信?請拭目以待。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