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去年中步入加息周期,至今已調升6次利率共1.5厘,香港銀行雖曾加息1次,其後又打回原形,即香港並未與美國同步進入加息周期,不跟隨的原因是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充足,不具備加息條件。
上周情況有所改變,銀行體系結餘下降,即資金有流出香港之迹象,金管局連番在市場承接港元沽盤,自然令人聯想資金流走可能會促使銀行追加利息,對經濟、樓市及股市俱不利。由於傳媒大事報道資金流走與利率變化的關係,加上金管局及銀行界不斷提醒市民要有面對加息的準備,投資氣氛霎時間冷卻下來,港股也自高位回落。然而,投資者對於資金外流、利率變化以及經濟轉變之影響,宜作更深入的分析,不應止於表面關係帶出的印象。
首先,銀行體系的結餘仍接近100億元,是個頗高的數字,現時說甚麼利率飆升及對經濟之影響,仍言之尚早,銀行體系結餘可能跌至某個水平已掉頭回升,令現時的一些討論變得毫無意義。此外,美國加息之幅度甚為溫和,美息仍處甚低水平,香港的利息水平同是歷史低位,即使利率回升,也不會為經濟帶來很大的衝擊,況且,在美減息周期的尾段,香港銀行並無跟隨,這個約3/4厘的少減幅度甚少人提及,故港息飆升其實是一個「膨脹」概念衍生的憂慮。
作為監管者,金管局提醒市民加息風險責無旁貸,作為經營者,銀行提醒市民亦非常合理;然作為投資者,在評估利率、經濟與股市的關係,應以更細微的角度分析。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