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學生健康水平再次亮起警號。有學者指出,現時七十萬名小一至中三學生中,有一成六人的體重超標,估計再過三年,肥胖比例將上升至兩成,會較新加坡及日本目前的比率多出一倍。由於青春期是脂肪細胞分裂的高峯期,所以肥胖的學生若不及早瘦身,長大後便難以減磅。 記者:倪清江
浸會大學體育系助理教授劉永松表示,學校環境及快餐文化不利學生保持健康體重,「最諷刺係香港學校,唔准學生跑,否則好易會記名。學校嘅保守程度,喺全世界係數一數二。」一個坐定定跟一個經常跑跑跳跳的學生,每日消耗相差約三百至六百卡路里;而健康的人每日要走約一萬步,但港生則只有六千至八千步,明顯不足。
他引述衞生署資料指出,在○三?○四學年,小一至中三學生中,有一成六人屬超重至肥胖二型,相等於約十一萬二千人體重超標。肥胖比率在過去數年持續上升,預料一、兩年後增至一成八,到○八年增至兩成。
他又稱,人類脂肪細胞一旦出現,除非用抽脂法除去,否則不會消失,而運動則可令脂肪細胞縮小三分之二。青春期是繼嬰兒期後另一脂肪分裂高峯期,故必須在這段時間令脂肪量維持穩定。一個正常成年人有二百五十億個脂肪細胞,癡肥者則有七百五十億個。
新加坡於九○年時,肥胖學生的比例曾達一成二,但至○二年時跌至一成以下,是唯一一個肥胖學生的比例往下調的城市。新加坡推行全國最好及最差體適能十大學校排名制度,威迫利誘學校向肥胖學生施加壓力,迫家長幫助子女減肥。
他認為香港毋須照搬新加坡的政策,但他呼籲學校與家長教師會合作,讓學生可在學校減肥,「學校係安全地方,又有基本運動器材。」至於減肥法,他反對參加快速減肥計劃,因這或會對身體構成不良影響;家長可協助子女選擇減肥計劃及鼓勵他們要有恒心,以每周減一至兩磅為目標。近年來他曾到小學開辦學生減肥計劃,有學生成功減去三十磅。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林湘雲說,香港學生所身處的學校環境狹窄,令學生沒有時間在學校進行運動。但他相信隨着更多學校改以千禧標準校舍,以及取消學能測驗和推行全日制,學生可有更多空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