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都市人飲食西化,少蔬菜少生果的餐食,令不少港人慘受便秘困擾,本港有一成四人口出現便秘情況,惟服用瀉藥只治標不治本。香港大學率先引入「生理回饋訓練」治療便秘,透過物理治療訓練病人腹部及肛門肌肉的調協性,成功協助九成病人改善便秘情況。
記者:陳倩雯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胡興正表示,便秘的症狀包括每周少於三次排便、有便意但不能大便、排便要用力及排不清等。逾九成病人因功能問題出現便秘,如大腸運動緩慢及肛門阻塞等;其他成因包括腸癌、中風、甲狀腺過低及藥物引起等。
港大醫學院及瑪麗醫院在二○○三年起從英國引入生理回饋訓練,至今有七十名便秘病人接受訓練,包括模擬排便過程、腹壁肌及坐廁姿態訓練等,以增加肌肉在排便時的調協性,使病人排便時毋須過份用力,以及改善腸蠕動速度。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聯同瑪麗醫院物理治療部進行的研究顯示,四十名接受整套生理回饋訓練的病人,每周排便次數由訓練前的不足一次,增至訓練後的二點三次。此外,四十名沒有接受生理回饋訓練、只透過飲食治療便秘的對照組病人,排便次數則沒有明顯改善,維持在每周少於一次。
接受生理回饋訓練的病人,每周服用瀉藥以幫助排便的次數,也由訓練前的三點三次,減至訓練後的一點一次;對照組病人則沒有明顯改善。研究也顯示病人接受生理回饋訓練後,用力排便、排便不清、腹痛及腹脹的情況均有明顯改善。
胡興正稱,九成病人在接受訓練後的便秘情況均有所改善,他們一般經過四至五次、每次半小時至一小時的生理回饋訓練後,即可掌握成功排便的技術,再配合家居練習便會成為自然動作。
但他指出,服用刺激性瀉藥,如中藥「大黃」及減肥茶等治療便秘,不但在停藥後問題重來,長期服用更會對藥物造成倚賴,並可能令腸道細胞受損,引致結腸黑變病,嚴重可令腸道不再蠕動,而多吃蔬果及纖維只對輕微便秘者有效。
他提醒市民,定時排便及把握用餐後的「黃金時機」排便,都可減低便秘機會。如廁時將雙腳墊高六吋、上身放鬆向前傾、雙手放在大腿上、腰背保持正常脊彎度,也會使直腸角度最有利排便,減少便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