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有起伏周期<br>麥嘉華筆記:投資商品忌盲目跟風

需求有起伏周期
麥嘉華筆記:投資商品忌盲目跟風

我的其中1名好朋友占士‧羅渣士(JamesRogers)最近出版了1本書,書名是《熱門商品》(HotCommodities)。在書中,他向讀者鄭重推介持有商品作為投資。大體而言,我完全同意和支持他的看法──即未來數年仍會是商品的天下,商品價格有望進一步上揚。

自從1980年開始,商品價格便進入了黑暗的大熊市周期,熊市曠日持久,直至1999至2002年才陸續見底。因此,雖然近期商品價格升勢凌厲,但如果經過自1980年至今的累積通脹調節,商品價格與1980年的峯頂仍有一段頗大的距離。因此,縱使商品價格在過去一段時間已錄得一定的升幅,相對而言,它仍屬於並不算昂貴的資產類別──起碼與美國杜瓊斯平均指數和香港的恒生指數相比,更顯得便宜。
不過,有意投資於商品的投資者,仍須對以下數點加以警惕。

商品股票有共通點
首先,商品和股票其實有一個十分相似的地方,便是不會同步升降,而是個別起伏──跌市中有奇葩,升市中亦有枯枝。以美股為例,自2000年開始納斯達克指數便反覆下滑,走勢極度疲弱,但其間建築類和金融類股份卻能大放異彩,股價不斷攀升。同樣地,在過去2年,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由於來自中國的需求不斷增加,令一些工業商品如銅、石油、鎳、鋁、鋼和鋅等的價格一飛沖天,不過在同一時期,一些農業商品的價格卻因供過於求而輾轉下跌。

農業產品逆勢下跌
實際上,去年的整體商品市場雖然有強勁的表現,但大豆、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價格,便分別錄得不少於20%的跌幅。以棉花為例,今日的價格與其長期低位的價格相接近(見附圖)。

除此以外,仍有2點是投資者必須考慮的。
有一定資歷的投資者,必然對在1970年代出現的商品市場牛市留有印象,因為那是歷來最大的商品牛市。油價在1970年時仍是每桶1.4美元,但在1980年時已升至接近50美元1桶;同樣在該段時間,金價亦由每盎斯35美元升上850美元。
不過,並非所有商品皆能有如此理想的表現,一些農產品商品如糖、小麥和玉豆便在1973年見頂,自始更無力重上當年高位。以期糖為例,當年的成交價曾觸及每磅70美仙,但其後一蹶不振,今日的賣價只是8美仙1磅左右。

居安思危可減風險
說了那麼多,其實我想指出的1點是:即使是處於對商品非常有利的客觀環境中,投資者仍要小心,最好能避開那些過於熱炒或受歡迎的商品,因為這些商品往往因求過於供而令價格相對高企,一旦熱潮減退,便很容易會一洩如注。
雖然我相信長期而言,中國對商品的需求仍會繼續增加,但我認為在2005年,中國對商品需求所增加的速度,未必能追得上供應面的增長速度,因此,2005年成為工業商品價格表現失色的1年,是絕對有機會出現的事。
相反,那些穀類商品如玉米、小麥和大豆的價格,已因市場認為供應過剩而跌至甚為低殘的水平,而這正是你趁低吸納的大好時機,因為目前的價格已過度反映供應過多的情況,亦即是說現價已相當超賣,進一步下跌的空間理應十分有限。
總括而言,我在2005年的推介是要避開那些工業類商品,並慢慢累積農產品商品,或能有意外的收穫。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