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百貨公司和酒家,過年不敢關舖休息,因為要接待大陸自由行的掃貨客。
香港過年的氣氛之一,本來是大年初一,街上十店九關門。一張紅紙,寫着一手壯麗的書法:「歲晚收爐,初四啟市。」一條街上的店舖都上了鎖,行人一家大小抱着桃花穿新衣趕路拜年,還有馬路邊的一地爆竹紅紙屑,零零星星地聽見爆竹的霹靂聲,香港的市面,這才真像過年。
香港自己的老本早已啃得七七八八了,現在倚靠大陸的自由行來輸血,但自由行能救得了香港多久?二○○五年,是中國加入世貿五年緩衝期的倒數第二年,也就是說,中國加入世貿,需要五年的「過冷河」,五年間對外國貨品還是維持定額的關稅,因此五年之內,外國貨在大陸還很貴。
五年後就不一樣了,全面開放,關稅可減再減,可取消則取消,LV時裝、Prada手袋,二○○六年之後,在大陸各城市,就可以直接買到了,那時候不止不會比香港貴,還隨時更便宜。
香港的自由行大陸客,來到香港只想掃貨。購物就是自由行的主流,買金飾和歐洲名牌,又是自由行購物的主流。大陸遊客對香港的甚麼景點:不論黃大仙廟還是海防博物館,一概全無興趣。半世紀的政治高壓,已經消磨了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大陸遊客不會去羅浮宮,也不會看凱旋門,只會把一天消磨在巴黎的春天百貨公司,這樣也好,法國政府的外滙收入,能有一個很明確的統計數字,而且塞納河兩岸的景觀生態也不受威脅。
倫敦和巴黎,沒有大陸自由行照樣能生存,香港沒有了自由行就會垮掉。二○○六年之後,住在太原的人,可以去西安買LV,甚至太原本身,也有許多家LV。謝瑞麟和周生生也可以北上開店,只要貨是真的,店租和售貨員的薪金成本低,老闆級的人,照樣賺得樂呵呵。
但那時香港還有甚麼?自由行的輸血,最多五年,五年後就慢慢萎縮。到時只會有「反自由行」,香港人北上珠三角買牙膏和白米。大陸人要玩桑拿,將來可以去日本,拜神、揼骨、買金器,可以去泰國,二○○七年之後,香港除了死抱住美國的迪士尼大腿,所謂背靠祖國,還有甚麼吸引中國遊客的本錢?除非把到時下台的董特首,製成一個人皮標本,掛在金紫荊廣場供大陸客拍照留念,拍一張收費人民幣十元,但標本也只有一個。敢接任下一屆特首那個人,不是超天才,就是一等的白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