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人父母者終日為口奔馳,子女卻多羞於直接向父母說出支持、打氣的話,導致兩代關係愈來愈疏離。一項調查發現,大部份中學生都愛以默默支持、不駁嘴或努力讀書等較被動方式,向父母表達愛意。有社工建議子女多向父母說出關心話,又或拍拍肩膊或來個擁抱,以改善兩代的關係。 記者:馮永堅、盧文烈
「得閒睇吓佢有冇瘦到,有冇多到皺紋、睇吓啲頭髮有冇白到,都係關心嘅表現。」與母親及兩弟同住的中四生Candy表示,母親身兼父職,每天忙着賺錢養家,故兩母女溝通時間不多。但她會趁母親睡覺時,仔細留意她的每條皺紋及頭髮,從中了解母親近況。
Candy向母親表達關心的方式和現時不少青少年一樣較為被動。青年協會昨日公布上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逾千名受訪中學生選出「為父母打氣十大方法」,他們較喜愛以被動方式,如心底默默支持、自己保持身體健康或被罵時不駁嘴等,以示對父母的支持,藉以改善兩代關係。
負責上述調查的青協督導主任潘文瑩表示,中國文化及社會較含蓄,青年人視說「我愛你」為「唔知羞」行為,故這三字長期埋於他們的心底裏。害羞的青年人多愛以較被動方式,如「被罵時不駁嘴」、「心底默默支持」等方式支持父母親。她指出,受訪學生普遍知道父母關心自己健康,故盡量避免生病,免得父母擔心。可惜為人父母者終日為口奔馳,以致兩代隔膜日增。
其實,要改善兩代之間的關係並不太困難。潘文瑩建議子女多透過實質行動,簡單說一句「辛唔辛苦呀」作慰問,或自製心意卡表達愛意,又或拍拍父母肩膊或來個擁抱,父母都可直接領會,對改善雙方的關係有很大幫助。
青年協會昨日特別舉行一個名為「生命再起飛——青年為父母打氣」感謝禮活動,席間四十名應邀出席的中學生與父母齊齊來個深情擁抱,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支持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