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市民為趕辦年貨,選購賀年食品時或會忽略其食用期限。葵青區議會上月進行的調查發現,區內逾半大型超級市場及個人護理用品連鎖店均有出售過期食品,數目較去年十月同類調查升逾一倍,有近九十種;包括市民經常購買的罐頭及零食,其中有食品更過期達三年。 記者:黎國剛
葵青區議會關注消費權益工作小組去年十月十一日至十四日,派出二十多名工作人員巡查區內三大超級市場及兩大個人護理用品專門店共五十五間店舖,結果發現三十五種超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由於問題嚴重,工作小組上月十七至三十一日再針對相同店舖,進行第二輪巡查。
調查結果發現,區內超過半數大型超級市場及個人護理用品連鎖店均有出售過期食品,而過期食品的數目不但未有減少,反而較十月份調查多出超過一倍,共有八十八種。被發現的過期食品包括餅乾、糖果、朱古力、薯片、烏冬麵、醬油及罐頭等,可謂林林總總。
上述過期食品中,一般過期數天至數個月不等,情況較嚴重的則過期超過八個月至一年,包括一罐過期一年的罐頭火腿肉,罐邊也明顯出現生銹。有一包寫上「麻辣火鍋湯底」的調味料,過期更長達三年。
工作小組主席梁志成昨在記者會上批評:「有啲超市明知食品過期,就將啲過期食品放埋一堆,用好低嘅價錢出售,令到啲公公婆婆搶住去買……另外有啲個人用品連鎖店,我哋有工作人員發現其中一間賣嘅避孕藥都過期。」
梁志成又稱:「超市售賣過期食品,對食品生產商都唔公平,更加有超市𢱑爛塊面,自己出品嘅食品過期都算嘞,一樣照賣。」
對於今次區議會的巡查結果,三大超級市場百佳、惠康及華潤的發言人昨回覆本報查詢時均強調,公司有既定機制及指引,對轄下各間超市所售賣的食品及商品進行巡查,並嚴格規定不可以出售過期食品。
消費者委員會副總幹事劉燕卿稱,該會關注超市售賣過期食品的問題,並呼籲市民選購食品時應注意食用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