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br>港府應給公平社會一個機會

傳訊四圍炳:
港府應給公平社會一個機會

政府為了助西九龍文娛項目上馬,主動擺數碼港上枱,由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撰文反駁公眾的質疑。高官今次學足董特首的自我引爆,繼特首在施政報告中主動要處理「官商勾結」問題後,曾局長也在公眾期望之外,「澄清」爭議甚大的數碼港項目。曾局長的「勇字當頭」,比得上他反擊李超人和霍大班的「當年勇」。

未能平衡「迫切性」需要
筆者細閱曾局長兩篇文章,除了他將「不同意」寫成「否決」的出錯,引致立法會議員的強烈反響外,內容盡是「事實」。當年立法會在眾多親政府議員的支持下,的確通過了數碼港基礎工程的撥款,立法會也理論上有可能否決數碼港計劃。不過,在香港畸形的議會制度下,這個「可能」只是投票遊戲規則的粉飾。
然而,數碼港計劃推出多年,政府仍然查找不到自己的不足,一味為自己辯護,根本沒有理解究竟公眾為甚麼對數碼港計劃提出質疑,令筆者十分氣結。
曾局長反覆強調當時數碼港計劃的「迫切性」,就是「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建立數碼港,以維持香港在區內的競爭力」。不過,政府沒有考慮到體現這項「迫切性」,換來一個公平社會的沒落,徹底改變了社會普遍接受的遊戲規則。這個犧牲是否由稍早一兩年建成的數碼港可以補償?

應讓審計署介入表清白
再者,就算在當時科網狂熱下,社會普遍接受建立數碼港,但也不等於社會接受政府與電盈秘密談判下達成協議;社會若接受公私合營,也應透過公平公開程序進行(如目前西九龍),這樣做遲也遲不了太多。政府堅持選擇電盈,公眾懷疑「官商勾結」,是十分合理的。政府若要澄清,應讓廉署及審計署介入調查,才能以表清白。
曾局長在第二篇文章中,計算政府和電盈的得失,更顯得自暴其短,官員又怎會懂商家的如意算盤呢?電盈人家搞數碼港,難道真是為了「維持香港在區內的競爭力」?人盡皆知,電盈在數碼港一役中贏得最狠的,是注入數碼港收購德信佳後的資產增值,政府被電盈借橋,曾局長又有沒有將之算進政府的胡塗帳內?假如政府是公開競投,電盈收購德信佳的歷史就會改寫;若然沒有政府和電盈的「單邊主義」,小小超神話根本不會出現。
曾局長說要給數碼港機會,但機會給了小小超,誰給公平社會一個機會?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