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十九日,韓國首都漢城市市長宣布,把漢城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並正式提請中國政府在今後的文獻資料中對韓國首都使用新的名稱。
過了幾天,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劍雄教授在報上撰文認為,名從主人,是國際慣例,也是聯合國確定和遵循的地名命名原則,我們應該尊重韓國方面的決定。葛教授舉例說,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將北平改名北京,此後凡與新中國建交或友好的國家,都不再使用北平的名稱,改為北京。
對改名的解釋,韓國方面說,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將韓國首都「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而以往的「漢城」在發音上與韓文的真實名稱有較大的出入。但是,改名決定宣布一周後,韓國不滿中國方面的反應遲鈍,沒有全面發起「正名運動」,媒體依然使用漢城這個舊名稱,所以向中國駐韓大使館發出正式信函,要求中國「敞開胸懷」,接受首爾這個新名稱。此舉反而引起了中國方面有關人士的不滿,他們認為,韓國方面對改名的理由有些牽強,實質上其背後存在着民族主義的情緒,反映了韓國欲擺脫漢字文化影響、訴求民族獨特性的急迫心理。有論者認為,韓國人給Seoul改中文名,我們理應尊重,「但如果帶強迫性地要求中國接受,恨不得幾天之內『漢城』就從地球上消失,否則就說中國人『心胸』不『敞開』,這就顯得有些不現實、也不理智了」。
目前中國政府還沒有對「漢城」改名作出正式回應,但官方的新華網已經開始用「漢城(首爾)」的並行方式過渡了。即使政府接受了這個新名稱,但從「漢城」變成「首爾」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這其中要涉及地圖、標誌、文獻等大量資源的改動。
據說,中國掌控輿論宣傳的部門已經下令,媒體關於「漢城」改名一事不要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