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首都漢城(Seoul)市長李明博上月十九日宣布,正式把漢城中文名字定為「首爾」。李明博解釋說,選用「首爾」是因為這個中文名的發音接近韓語,並取其「一流城市」之意。南韓外交部已知會中國外交部,希望中方也予以採用。中方一直都不置可否,既沒答應,也沒公開否定,而中國民間社會的反對聲浪則異常高漲:你有改名的自由,我也有用不用的自由。
韓國城市都有標準的中文名字,只有首都Seoul例外用純粹韓文。這次「改名」是韓國首次為首都取一個中文名字,「首爾」的發音跟韓語接近。至於捨棄沿用多年的「漢城」,是因為很多韓國人都不知道「漢城」就是他們的首都Seoul,因而出現很多混亂的狀況。這是韓方的解釋。中國當然不認為這麼簡單,這牽涉到很複雜的歷史因素和中韓關係。
公元一三九四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定都漢陽,並改名為漢城;二十世紀初韓國淪為日本殖民地後,漢城又改名為京城,直到一九四五年大韓民國獨立後才改名Seoul,但沒有官方的中方名字,中國則以古代的「漢城」稱之。由於古代的韓國受到中華文化的很大影響,並曾是中國的藩屬,採用「漢城」意味着對韓國在文化上、心理上還有一定的優越感。
在中方看來,韓國當局現在取名「首爾」,就是「去中國化」的第一步,目的就是進一步擺脫中國的影響(這跟台灣民進黨人近年推動去中國化的「正名運動」有點相似),是韓國的民族主義思想、民族自尊心在作祟。更甚至者,「漢城」顧名思義是「中國人的城市」,而隨着中國的崛起,有中國人以為,韓國人憂慮有朝一日「漢城」會成為中國吞併韓國的藉口,因而提早作出防範。
事實上,這種論點在《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人民網》等中國媒體的評論文章,以及中國的新聞網討論區上,都可以找到,中國民間的反應大多認為,改甚麼名是他們韓國人的自由,但我們怎麼稱呼就由不得韓國人指三道四。
北京市的英文名字的「進化」,與這次「首爾」的紛爭有點相似。以前英國把「北京」譯作「Peking」,而拒絕中共建國後用漢語拼音寫成的「Beijing」,以示與中共劃清界線。但是,當全球多國都改用「Beijing」,英國人近年才逐步採用。可是,現在才糾正,代價當然更大,因為累積文件、地圖等資料都較五十代時多很多,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過渡。
中國呢?筆者以為,中國以坦蕩蕩的君子胸襟,改用「首爾」也沒甚麼大不了,既可釋疑解慮,表達善意,讓鄰國明白中國的崛起不會威脅他們。況且,早晚都是要改的,早改不是比晚改好嗎?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