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元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正推銷高中新制,配上必修的通識課程,將現今教育及考試制度徹底改變,通識卻是我看一次罵一次的兩個字。安坐在冷氣房的高官認為新課程能令高中生不再「高分低能」,學懂更多人生大道理;情況一如海關打擊翻版:檔子是打擊了,但打擊不了港人吃免費午餐的精神,BT應運而生;填鴨科是取消了,但取締不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風氣,他們依然捧着一叠markingscheme。
本港學生普遍考試導向活剝生吞,是因為他們早於咬奶嘴時已被訓練成小填鴨,這是制度問題,不是課程問題。初中的歷史科試題多要求學生把史實年份、帝王名號一字不漏地寫在答卷上,便是一例。題目永不要求學生抒己見,這樣「學習」了十多個年頭,早已把標準答案、參考天書奉若神明,擬卷當局、書本作者的見解便是他們的見解。
通識教育一出爐,對參考答案和模擬試題的需求應運而生。這龐大的商機一出現,一眾「教育工作者」自會提供一系列參考書籍、補習課程。數年後,當學生拿着最新出版的「二○○八年中學通識天書」埋頭苦讀,當巴士上的Roadshow廣告中,西裝筆挺的補習天王邊面露四萬笑容,邊摟着一群學生高呼「有我嘅精讀筆記,通識無難度」之際,是否又要推出甚麼新科目、新課程?教育改革者令學生不再「高分低能」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學習態度,否則,他們推行通識科時的tone總是sic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