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近日討論由劉慧卿議員提出的反對官商勾結的動議辯論,財政司司長就此議題回應時指出:「若將投資者抹黑成過街老鼠,他們不來香港投資,可到別處投資……」
統計處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1日,共有3609家海外公司在本港設立地區總部或地區辦事處,比2003年同期增加13%。此外,本港去年首3季共有1931億元的外來直接投資,比前年全年的868億元高。
列舉上述數字的目的,在於說明即使經歷了03年的7.1大遊行和有關選舉制度的爭論等重大政治事件,連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最為敏感的外國投資者都沒因此而卻步,擔心香港的投資環境出現負面變化。現在議員們只是關注到政府有否偏幫一些財團,從而對其作利益輸送,不至於會因而嚇怕投資者吧!
我們要明白,在自由市場內,當一套基本的遊戲規則確立後,各參賽者(即企業和個人)便須按既有的遊戲規則,施展渾身解數,追求各自想達到的目標。政府在這裏面扮演的角色一如裁判,負責監察參賽者有否違規,並在發現時予以適當懲罰。
現在議員們所質疑的是,本應扮演裁判人角色的政府,出於某些理由,不惜扭曲原本應對所有參賽者一視同仁的遊戲規則,以協助一些參賽者勝出,從而破壞自由市場的基石。
故此,議員們的質疑純粹在於捍衞在市場內所有投資者都必須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這一自由市場原則。既是如此,投資者多謝還來不及,又怎會把他們嚇跑呢?
說過不只一次了,本港主事財金政策的官員對自由市場的理解明顯不足,令人不能不替香港的經濟前景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