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力量 陳偉民
南亞災難發生已一個多月,想知多一點那邊現時的情況:災民得到食水嗎?在災難中失去雙親的孤兒,有安心安身之處嗎?重建順利嗎?可惜,主流傳媒彷彿已對它們失去了興趣。
回想當傳媒蜂擁報道災難時,市民即使未曾眼見海嘯的威力;未有親朋在災難中遇難,卻都似親歷了海浪的殘酷;感受了失去至親的哀痛,全城的心一下子被推到惋惜哀傷的絕地。繼而賑災籌款之聲一起,男女老幼,不問家底,不是出力,就是出錢。傳媒每天高調鼓動籌款活動,使它頓成市民的社交場所。一刻間已籌到象徵香港精神的七億大元。傳媒的推動力由此可見一斑。
災難過後,隨後是漫長艱巨的重建工程。道路和房屋等要是毀了,重築了便是,但要重建那些在災難中失去至親、親歷天災人禍的殘酷的心靈,就不能只靠金錢和物質。雖然,安身之所是生活的必須,但別人真摰的關懷和支持,才是令災民積極面對傷痛回憶和模糊未來的強心針。可惜如今無人願作媒,彼邦的苦困,我們無法得知,而我們的祝願關懷亦難以送達。
傳媒不但有責把社會問題公諸於世,更兼具帶動群眾解決問題的任務。就南亞災難,傳媒應多關注重建的需要和進度。沒有傳媒把問題顯露於人前,大眾對其就一無所知,問題就沒有得到解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