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1個商場8間銀行

理財智慧:1個商場8間銀行

以前有句說話叫做「銀行多過米舖」,因為早年米是香港市民的主要食糧,所以米舖很多。但隨着散裝米的銷量大減,袋裝米的銷售卻大幅攀升。當超市愈來愈普遍之後,米舖的數量便逐漸減少,所以「銀行多過米舖」是正常的。
但是進入了90年代以後,香港物價飛升,勞工成本亦愈來愈高,所以分行愈多的銀行,其營運成本亦相應增加。根據非正式的統計,每位客戶在銀行排隊要求服務,每次服務的成本,在計算了租金、人工、水電等費用之後,高達數十元!哪怕客人只是排隊換新鈔派利是,銀行也要負擔這個高昂成本。因此在生意額未必大幅增長,但營運費用卻愈來愈高的情況下,很多銀行都要削減分行數目。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銀行。數年前把十多間姊妹行合併之後,便盡量削減分行數目,而渣打與滙豐亦積極做同樣的事情。現時銀行新開的分行大多數在新市鎮,但數量甚少,反而積極削減舊有分行。銀行近年的策略,是多用機器取代人手,多開毋須人手的日夜理財中心來取代傳統分行,而背後的主要原因,說穿了,便是要節省成本。

爭取非利息業務
奇怪的是,在將軍澳寶林站某個商場之內,竟然有多間銀行在那裏開設分行,包括滙豐、恒生、東亞、永亨、大新、交通、上海商業及星展銀行,而特性就是只有兩三個櫃位,其餘地方都是提供櫃員機及其他服務。
既然開分行的成本那麼重,為何仍要開分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爭取股票生意。
近年銀行大力拓展非利息業務,而只要在分行加裝報價機,便能達到旺場效果,因為會有不少客戶及非客戶看報價,以及進行股票買賣。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