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有道理:揀投資顧問有學問

投資有道理:揀投資顧問有學問

本文撮錄自港台文教組及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的「投資有道理」節目第10集,節目已於1月22日(港台第1台)及1月24日(港台第5台)播出。
(主:Sally,夏妙然;龐:龐寶林─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主:怎樣選擇中介人?
龐:首先應選擇一位你信任的投資顧問,因為若你對他沒有信心,就不會跟他透露太多,大家的溝通亦可能出現問題。投資顧問愈富經驗愈好,但也要視乎其能力和資格,例如有沒有CFA、CFP等專業資格。雖然擁有這些資格,並不代表一定可以賺錢,但至少證明有一定的水準及知識。要看投資顧問過去的表現也許比較困難,這或可從以往的個案或投資組合中看到,但要留意有關記錄是否由認可會計師核實。當然,過往業績不等同將來表現,但若連過去都做得不好,那他將來幫你賺錢的機會便相對較低。

觀察投資心態
主:在不同渠道買基金,收費及服務有何不同?
龐:私人銀行投資產品種類繁多,甚至可為個別客戶度身定做投資產品,但投資金額亦要很大;零售銀行提供的產品數目跟投資顧問相若,不過略為偏少,例如香港有2000隻認可基金,銀行可能最多只提供約600隻。
投資顧問彈性較大,提供的產品範圍較廣闊,若客戶要求,亦可提供類似私人銀行的產品,但投資額相對較低。
其實,銀行跟投資顧問的競爭很大,服務收費已很接近,尤其是一些大家都有提供的產品。銀行或投資顧問的收費可能因為沒有競爭而上升,所以若是一些只有銀行(或投資顧問)才有提供的產品,那就要注意收費。
服務方面,投資顧問通常都是1對1的,隨着競爭增加,銀行亦開始提供較貼身的服務,更會撥發佣金給員工。但若佣金太高的話,銷售人員可能為了賺取佣金而推介一些對顧客沒有太大利益的產品,所以投資者要了解投資顧問的財政狀況及性格取向,因為他的為人、喜好都能反映出他的投資心態,例如喜愛刺激運動的人,其投資風格亦可能比較進取;保守的投資顧問則可能因為太過謹慎而錯過投資機會。所以有多位不同性格的投資顧問,就可互補不足,在投資時就更能掌握準確的資料。
*本節目逢星期六晚上8時30分在港台第1台(FM92.6-94.4)及星期一晚上9時30分在港台第5台(AM783)播出。港台網站(www.rthk.org.hk)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如索取更多投資資料,歡迎瀏覽基金公會網址:www.hkifa.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