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發鈔銀行共有3間,分別是滙豐(005)、中國銀行(2388)及渣打(2888)。說到分行最少的,相信非渣打莫屬。渣打給我的感覺,是一間很「古怪」的銀行,很多時企業的投資策略,是其他銀行所不會進行的。
在英國本土,渣打的運作並不是太忙。如果問當地市民聽過渣打沒有,相信大部份也會說沒聽過,因為渣打大部份的業務都不在英國,而是在一些新興市場,例如亞洲區、中東等地方。亞洲區之中,以香港及新加坡的生意比較大,而最近的南韓銀行收購,就是要再確立渣打在亞洲區的地位。
如果以分行網絡計算,渣打的分行數量最少,可能因分行不賺錢有關,但對於客戶而言,多些分行便愈方便。對於其他銀行來說,以銀行命名的大廈,有很大的象徵意義,銀行通常會把大部份的樓層留待自己使用。但中區的渣打大廈。渣打銀行所使用的樓層比較少,因為大部份後勤已搬至觀塘。
十多二十年前,渣打的證券零售部門及託管部門也做得很出色,當其他銀行尚沒有大舉參與證券業務時,渣打已率先向客戶推廣。但銀行政策一變,渣打可以把證券及託管業務全盤賣走,這種「奇怪」的行徑,是其他銀行少見的。
有人會認為,這種企業行為,是為了保持渣打的獨特性。首先是為了專注銀行本業,不作其他非本業的業務投資;其次是市場集中於亞洲及新興市場,不與其他已發展的市場重叠。其目標很清晰。
如果有歐美國際性大銀行要拓展新興市場的銀行業,但又不想有太多重複的業務,渣打會是一個不錯的收購對象。因為這樣做,協同效應會較高,不會多買其他不必要的東西。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