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投資中國應分段入市

投資名言:投資中國應分段入市

中國較早前公布的經濟增長數字較預期強勁,引起市場揣測國內經濟可能仍然過熱。官方數字顯示,去年全年經濟增長為9.5%,較2003年的9.3%稍高,而一些根據國內開支數據作推算的非官方機構更估計,去年增長數字甚至高達10%以上。部份市場人士質疑,中國經濟也許仍處於過熱狀態,擔心中央調控政策將陸續有來。

究竟中央會否於短期內再推出新一輪的調控措施?而投資中國這類高增長型新興市場的時候,投資者應如何於短期政策風險及長線增長潛力之間作出取捨?有沒有一些較簡單及穩健的入市方法,適合一般小投資者?
數據顯示,國內12月M1及M2貨幣供應按年增長分別為13.6%及14.6%,較年初訂定的政策目標17%為低。至於12月未償還貸款按年增長14.4%,同樣較年初目標16.4%為低。由於12月份統計數字與中央今年所定下的目標增長頗為接近,故有理由相信,中央並不打算於年內再推出新一輪的信貸措施來收緊銀根。

加息機會漸增
筆者相信,中央透過加息來調控經濟增長步伐的機會較大。在去年12月初舉行的經濟工作會議之中,中央已明確地表示,投資增長仍然偏高,並決定把未來宏觀調控的大方針,由監管措施改為以經濟及法律措施作為主要課題。另一方面,雖然近期消費物價指數升幅有放緩迹象,但中國人民銀行在1月初的工作年會之中,仍然對通脹風險表示關注,並決定會更積極地透過利率政策來維繫現存的外滙機制。
上述言論均反映,中央在未來一段時間較有可能集中以加息來調控經濟增長步伐,至於加息的幅度及速度,將視乎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通脹及投資數字的表現而定。

個別行業過熱
至於較受投資者關注的滙率政策方面,中央已多次表明,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愈大,滙率政策改變的機會則愈小。因此有理由相信,若國內通脹壓力在未來持續回落而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下降,這反而會變相成為造就央行改動政策的機遇。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內固定投資亦持續攀升,2003年國內固定投資上升26.7%,而去年首11個的升幅更高達29%。不少投資者均擔心,中國或出現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及形成泡沬。然而,「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等,相信只屬個別行業的問題,估計對整體經濟將不會有太大影響。
舉例說,儘管國內耗油量近年大幅上升,市民對汽車需求亦有增無減,但鑑於中國人口龐大,其人均耗油量只相等於70年代初的韓國,汽車滲透率更遠低於1920年前的美國。上述數據均顯示,中國經濟仍處於發展中階段,隨着經濟蓬勃發展,國內人均收入上升,中國對各方面的需求定必與日俱增。若抱較長線的角度觀之,現時的所謂「過度投資」,或許並不足以滿足未來龐大的需求。

短線波動難免
由新興市場逐漸發展為成熟市場的漫長路途中,任何經濟體系均須不時作出調控政策,來鞏固經濟成效。然而,不同的政策或措施,往往會左右股市短期走勢,為金融市場帶來震盪。因此,在投資中國等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時,投資者應有心理準備──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利率、滙率以及調控政策,將會繼續成為市場討論的焦點,任何經濟數據及財金官員的言論,均有機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迴響及投機活動,短線波幅可說是無可避免的。投資者應抱較長線的心態作投資。
此外,投資者可透過中港基金,分散個別企業及單一行業的風險。策略方面,投資者則可透過分段入市的策略,把投資成本平均化,以減輕市況大幅波動對投資組合的影響。最後,亦是最重要的,就是投資組合不宜過份偏重新興市場,即使極進取的投資者,整體新興市場亦不應佔投資組合超過3成。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