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國平
趙紫陽去世,令支持中國自由民主人士神傷,事件隨後的發展,暴露了中國政治落後仍殘留在以「發展是硬道理」為目標的共產黨中,暴露了中央政府對泛民主派的偽善,亦暴露了特首對管治的無心與無力。
在中國人治的政治傳統下,政治穩定及經濟發展全繫於帝王一人,帝王厲精圖治,人民便可得享太平;帝王昏庸無能,民不聊生,人民只能透過對昔日賢君的緬懷,撫平忐忑的心靈。
遠至孔子在春秋戰亂中,思念商湯周武盛世,近至前總理周思來及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觸發的天安門群眾聚集,以至趙紫陽去世後,內地網民對趙紫陽的哀悼、民眾絡繹不絕到趙家弔唁、以及香港一萬五千人出席維園燭光悼念會,多少都是出於同一種心態。千百年內這種消極的政治心態固若金湯,主要歸咎於政治體制封閉,民眾沒有參與政策制訂的有效渠道。
面對中國政治改革停滯不前、經濟社會問題叢生、以致個人煩惱時所產生的無奈情緒反應。換言之,政治制度不改革,這種透過以懷念賢君,而非有建設性行動回應管治問題的心態始終不會改變。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本港去年的立法會選舉前後呼籲泛民主派釋出善意,又邀請部份泛民主派人士對話。若誠心對話,就要面對甚至接受泛民主派與京官存在不同的道德標準、不同的行為規範、以及(亦是最重要的)不同效忠對象。
然而,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嚴厲警告立法會議員不得作悼念活動,中央在港的政治代理人──民建聯及部份保皇黨成員杯葛向趙紫陽默哀,顯示中央負責香港問題的官員,仍不了解泛民主派人士的立場與利益所在。中方堅持以我為尊,否定泛民主派的行為,只會令對話的呼籲淪為虛偽的巧言,更多善意亦不能打破中央與泛民主派雙方的隔膜。
至於董建華,相信稍為務實的人,都不會寄望他能紓緩趙紫陽逝世所引發的政治角力,但既然他以「共建和諧社會」作為本年施政報告的理念,就應在社會和諧受到威脅時適時介入。
可惜,董建華不能實踐承諾,表現一如過去在拆紅灣半島、西九龍文娛區單一招標、及馬英九被拒入境等事件,對爭議龜縮迴避。相比在領匯事件中對原告人的惡形惡相,保持沉默無疑可減少民望下跌的機會,但沉默也代表董建華放棄主導管治,特區政府提前進入跛腳鴨時期,政治爭執只會無日無之,亦有負中央避免添煩添亂之託。
趙紫陽的去世,恰像中港政壇照妖鏡:照出中國政治的沉痾;照出鸚鵡學舌的政痞,言行緊隨政治主子指令,沒有指令便沒頭沒腦的蠻幹;照出赤膽忠心之愛國者,不畏強暴面對良心、面對歷史。
……………………………………………………
作者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