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炒商品股不如炒期貨

英之見:炒商品股不如炒期貨

近期每朝開工,對大市的預測總是偏向樂觀,可惜亦總是失望,每天期指中段下跌似乎已成慣例。外圍股市表現好,香港公司ADR收市又不差,如果貼市頻密炒賣,相信早已輸到怕。
以滙控(005)為例,最近香港做價及不上美國收市,希望是期指相關活動所致。在現水平承接力已不俗,而萊斯銀行及花旗銀行繼續升,連渣打(2888)都有表現,滙控牛皮完畢,應該是向上突破。
今次連番應升不升,心理折磨期相當長,學懂的最大個教訓,是分散地域投資的重要性。早前曾經推介的新達城REITs,已經穩步向上,而自己最後悔的,是太過投入香港市場,錯失了個別泰國股票的上車機會,由於美元走勢是資金流向的關鍵,不同市場個別發展的趨勢會愈來愈明顯,所以做功課進軍海外,是已經刻不容緩。
當日留戀香港,是因為嫌棄其他亞洲市場炒味不足,現在反省,又一次見證龜兔賽跑的定律。在股市中運作,重點是估值而不是動力,吸引的投資機會,始終會有人垂青。
在香港應戰方面,已經接受了期指市場難測的現實,盡量以其他股份的表現來衡量市場氣氛。昨日期指一度跌至13435,當時國企表現卻堅穩,人頓時變得冷靜,沒有過往的恐慌。

顧及問題相對較少
近來除了努力進軍海外股市之外,亦更加積極投入期貨市場。一向已鼓吹炒商品股不如炒商品期貨,最近看書,才知道原來在實證之下,商品股的表現是遠遠不如商品期貨,落後程度超乎想像。
除了公司管治因素,以及股市氣氛之外,還有一點是十分重要,就是這些礦業或者冶煉的公司,可能在運作上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生產程序中的樽頸,或者是環保問題,這些對公司而言是不利,可是對商品本身則是利好。難怪炒商品股不時炒到一頭霧水一肚氣,明白這個道理,早一點跟隨筆者學習升班,反正炒商品股份,也是需要明白商品的供求。
期貨市場令人卻步,是因為槓桿效應大,風險高,可是客戶本身,擁有是否用盡槓桿效應的主動權,預留多一些資金作保證金用途,風險可以大減。成功投資,是要有廣闊的眼光,炒商品股太過被動,不是長遠之計。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