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自創立以來,每年一月下旬都在瑞士的達沃斯舉行年會,今年亦不例外,來自全球九十六國共二千二百五十多名代表出席了剛結束的年會。
是次大會的一個重要議題是如何協助貧窮國家走出貧困,在眾多在這議題上發表談話的講者中,特別備受各界注目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地球中心(EarthInstitute)主任薩克斯教授(J.Sachs)。
本年初,由薩克斯牽頭的一群研究人員,向聯合國提交一份長達二千五百七十四頁的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要把全世界的貧窮人口在十年內減半所必須採取的措施。
按薩克斯的想法,要達致這目標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求已發展國家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援助(developmentaid)。他曾就此批評一些已發展國家,例如美國和德國,為發展援助所提供的資金太少。
令人奇怪的是,向來以精於運用簡單數字來說明問題的薩克斯,卻似乎在這問題上,有意無意間迴避一組與其主張相悖的數字。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一九九○至二○○一年間,全球六個地區內的貧困人口(指每日僅靠一美元生活的人口)從百分之二十八下降至百分之二十一。有趣的地方在於,僅印度和中國兩國貧困人口的下降,便差不多佔去上述降幅的全部,而中國和印度賴以為國內民眾脫貧的方法,不是要求國際社會對其增加援助,而是在國內推動以發展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經濟改革。
由此可見,扶貧的唯一可靠途徑是發展市場經濟而不是指望外國的發展援助。說到底,要為協助全球貧民走出窮困出謀獻策,又何須一份長達二千五百七十四頁的研究報告,短短十個字便足夠有餘:全力推動自由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