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會服用中藥治病補身,藥理專家估計本港每一千宗入院病人個案中,有兩人是服用中藥後出現不良反應,近年更有一些嚴重中毒個案,如原以為服中藥醫傷風,但因中藥材「附子」份量過多導致心律不正;有兒童食中藥醫鼻塞,卻誤服洋金花,導致神志迷糊及瞳孔放大;也有主婦在內地買錯可致肝衰竭的藥材來煲湯,導致頭暈、上吐下瀉。藥理專家提醒市民買藥服用或煲湯必須小心。 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恩強說,該系藥劑師、化學病理學家及有中醫背景的專家組成隊伍,由數年前起為各公立醫院提供有關中草藥安全顧問服務,並分析過由○○至○二年懷疑中草藥中毒個案,在二十宗個案中有七人服中藥後中毒,有病人更出現嚴重腎衰竭及心律不正等反應,幸好全部病人最後均康復。
陳恩強指出,中毒個案仍以「烏頭鹼」中毒較普遍,七名中毒病人中有兩人是「烏頭鹼」中毒,包括一名七十五歲男子服用含「附子」的中藥,但含量超出正常處方的三至十倍,令病人在連續服用兩周後出現心跳減慢及心律不正等嚴重反應。該小組的中醫師譚鴻彬強調,附子藥性可以累積,服用一段時間後毒性積存體內,會呈現嚴重反應。
此外,一名四十二歲男子服中藥治療肩痛,吃了含「製草烏」及「製川烏」中藥後出現「烏頭鹼」中毒,呈現嘔吐及血壓低等反應。另一名七十三歲男子服中藥「防己」及「木通」,卻誤服含馬兜鈴酸的「廣防己」及「關木通」,出現急性腎衰竭。由於「馬兜鈴酸」藥物可致腎衰竭,故現已禁用。
中毒個案中更有一名十三歲男童,服用治療鼻塞的中藥,吃了一劑後即呈急性神志迷糊及瞳孔放大,原來藥材中的「凌霄花」,在執藥時錯用了「洋金花」,份量超標十倍,令男童出現嚴重反應,而大劑量洋金花可影響中樞神經。
近年港人愛在內地購物,不少主婦會買中藥,在中毒個案中有一個家庭因在內地買了「防己」,用來煲豬骨湯,進食後母親連同兩名兒子都出現嘔吐、暈眩及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仔細檢查湯渣後,才發現購買的「防己」原來是一種本港已沒有使用的中藥「汝蘭」。譚鴻彬說,汝蘭含有一種物質可令人昏睡、不懂呼吸,甚至肝受損。他認為,必須小心處理用來煲湯的中藥材,一般的清補涼或去濕湯等用料較為市民熟悉,市民若不懂某些藥材,不宜自行買來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