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永堅報道】位於大埔的沙羅洞是本港唯一淡水濕地,擁有全港六成半的蜻蜓物種及三成半蝴蝶物種,加上該處溪流淙淙,是昆蟲、雀鳥及植物的天堂。但此「寶地」近年卻受到打野戰、違法採摘花草及電魚等人為惡行所破壞,生態價值正開始「走下坡」。
今天是「世界濕地日」,世界各地的環保組織都會舉行活動,推廣保護濕地意識。本地環保團體大埔環保會保育顧問詹肇泰接受訪問表示,沙羅洞是本港唯一淡水濕地,擁有七十二種蜻蜓、八十四種蝴蝶,還有過百種雀鳥在沙羅洞爭鳴,其生態價值僅次於米埔。近年他多次發現在沙羅洞一些逾三百年歷史,已列為二級古迹的荒廢村屋內,有人玩「打野戰」,弄致村屋牆壁彈痕纍纍,地下布滿數千發塑膠彈殼。
他又親眼目睹野生蘭花被人非法採摘後遺下的斷枝,村民又告訴他有人於河溪電魚,這些惡行都正破壞沙羅洞的生態。他擔心這些影響日積月累,最終令某些物種減少,甚至絕迹於沙羅洞。他舉例說,蜻蜓物種中體形最龐大的霸王葉春蜓喜在清澈的溪水一帶生活,若在溪流餵魚會污染河溪;電魚會嚇走蜻蜓,令霸王葉春蜓另覓地區生活。
佔地近六十公頃的沙羅洞有約一半土地屬私人擁有,令政府及環保團體的保育政策難以推行。該會主席邱榮光相信,由政府、村民及發展商合作,是最有效方法處理沙羅洞的保育問題;政府也可以設立一項基金,透過買地、租地等形式,在私人土地內推行保育。
為讓市民更了解沙羅洞的生態價值,大埔環保會編製了一本名為《迷失的沙羅洞》,介紹沙羅洞過去三百年的發展,以及部份在沙羅洞生活的生物物種,現已在書局發售,每本七十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