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香港永保經濟自由

願香港永保經濟自由

杜恩(JamesA.Dorn)

多年以來,香港的自由市場體系都是全球各國的典範。最近,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聯合公布「二○○五年經濟自由指數」,香港再一次高踞榜首。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對此表示:「我很高興,我們一向持守以維持香港作為一個蓬勃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優勢,再一次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這些優勢包括:誠實可靠、儉樸審慎、企業反應迅速、市民力求上進、互相尊重及包容。而與此相輔相成的,是私有產權、法治、締約自由、低稅率、自由貿易和小政府等制度。在以上方面香港並非完美(最高分是一分),但香港取得的一點三五分,已是報告所涵蓋的一百五十五個國家及經濟體系的最佳成績。
排名第二位的是新加坡(一點六分),然後是盧森堡、愛沙尼亞、愛爾蘭及新西蘭(並列第五位)、英國、丹麥及冰島(並列第八位)、澳洲、智利。美國得一點八五分,排名跌至第十二位。

台灣得二點二九分排名第二十七,屬「最自由」的類別。中國得三點四六分,排名比去年躍升十六級至第一一二位,但仍然屬於「最不自由」的國家。
經濟自由指數是根據貿易政策、財政負擔、政府干預、金融政策、外國投資、銀行與財務、薪金與物價、知識產權、法令及非正式市場等十個範疇來評量。任何國家若有健全的貨幣制度、實施自由貿易、稅率低、規管審慎、資本市場開放、工資和物價靈活、保障私有產權及限制政府規模,將被評為「自由」(得分介乎一至一點九九分)。
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的「經濟自由指數」,以至由凱托研究所和其他推動自由經濟的智囊組織共同贊助、弗雷澤學社出版的「世界經濟自由年報」,衍生了很多學術研究。結果發現,經濟較自由的國家,平均的生活水平高於經濟自由較為遜色的國家。更重要的是,經濟自由增幅最大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也普遍比那些停滯不前或增長緩慢的國家更快。

撰寫「世界經濟自由年報」的兩位經濟學家葛華特尼(JamesGwartney)和勞森(RobertLawson)認為:「各國的人均生產值變動,約有三分之二是源於經濟自由的長期差別。」這已是眾所周知的道理:那些解除貿易限制、限制政府規模的國家,經濟欣欣向榮;而限制市場發展的國家,經濟則舉步維艱。
那些沒有效法香港成功經驗的國家,不能夠享受經濟自由的長遠成果。北韓、古巴、蘇丹、伊拉克和海地只是其中的少數例子。另一個經濟自由倒退的顯著例子是阿根廷。阿根廷在九五年得二點八五分,屬於「最自由」一類國家,但這次的得分是三點四九,排第一一四位,列入「最不自由」的類別。

由此可知,若要保存和發展市場的優勢,必須持之以恒。政府政策必須切合市場並具透明度,不應該混淆不清。市場會因應政策轉變而自行調節,若政策使市場更自由,成果即時可見,將產生創造財富的效應。相反,加設貿易障礙、提高稅率、增加政府開支、貨幣政策失當、控制工資和價格、削弱私有產權等等,都形同向全球資本市場發放不利信息,削弱全球創富的過程。
美國在指數的排名由九八年的第五位跌至現在的第十二位,意味着美國政府必須更謹慎貼近市場原則。若布殊總統能夠縮減政府開支、改革稅制、推動自由貿易、以及鼓勵「所有權社會」,讓僱員可自由選擇將社會保障供款存放於私人戶口,我們預期美國的排名可重返十大。
同樣,若香港可抗拒加稅和擴大政府規模的誘惑,將可繼續名列榜首。香港過往因適應力強和經濟自由而成功,將來也可如此。讓我們祝願其他國家也學會這寶貴的一課。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副所長,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