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爆發的奪命C型流行性腦膜炎,殺傷力不可小覷。有傳染病專家指出,感染引致腦膜炎的雙球菌,嚴重個案的死亡率高達七成;即使治癒後也可能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癱瘓、失聰及失明等。兒童是感染此細菌的最高危組別。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引起腦膜炎的腦膜炎雙球菌分為十三個品種,包括內地爆發的C型雙球菌及引致本港一般個案的B型雙球菌。細菌可寄居在人體的上呼吸道,但不會令人發病,外國數據顯示一成帶菌人士不會出現病徵,細菌一般在數月後被身體自動清除。此細菌經由飛沫傳播,接觸到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即有感染風險,當中以兒童受感染的風險最高,因成人或已接觸過細菌而產生一定抵抗力。
黃世賢續稱,感染雙球菌引致的嚴重腦膜炎個案,患者初期會出現發燒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病徵,其後會頸梗、嘔吐、昏迷、皮下出血,甚至休克;細菌一旦入血,病者更可能在數小時至一日內死亡。
醫學文獻記載,上述嚴重感染個案的死亡率最高可達七成,但利用抗生素適當治理後,死亡率即降至少於一成。但由於此病症可導致腦部受損,故病者即使康復也有一至兩成機會出現嚴重後遺症,包括失聰、失明、癱瘓及抽筋,部份病人的手指及腳趾會壞死。
衞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曾浩輝表示,內地爆發的流行性腦膜炎要有緊密接觸才會傳染,比流感和水痘的傳染性低。
衞生署資料顯示,八九至○四年間,本港共有八十六宗腦膜炎雙球菌呈報個案,當中最少十四人死亡。
黃世賢提醒市民注意個人衞生,勤洗手以預防飛沫傳播,可減低致病機會。有需要人士可接受預防疫苗注射;曾與患者緊密接觸的人也可在醫生處方下,服用特定抗生素預防受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