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上訪者遭抄家報復

逾半上訪者遭抄家報復

「如果法院公正審判,而且不收老百姓的費,按時處理問題,哪還用甚麼上訪啊?」內地法治發展滯後,上訪成為市民申冤的主要途徑,然而,即使他們的申訴合理,卻往往遭人報復。中國社科院的調查顯示,五成五訪民曾被抄家、五成四訪民曾被幹部打擊報復。

內地信訪制度下,老百姓遇有不公,可向國家信訪機構投訴,但信訪機構無權解決,只能轉交有關部門查處。隨着內地社會矛盾激化,司法制度腐敗失效,老百姓惟有不斷上訪,向上級政府反映,令包括國務院信訪局在內的中央信訪機構飽受壓力,地方政府為免問題曝光,甚至派出官員到中央信訪機構攔截,阻止冤民上訪。

派官員上京截訪民
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于建嶸去年訪問了六百多名訪民,發現其中六成三人在上訪前,曾入稟法院申訴,效果並不理想,四成訪民提出的案件,法院認為不成立,而五成五訪民認為,法院有法不依,導致自己敗訴。
此外,雖然憲法賦予人民基本的申訴權利,但老百姓上訪、申訴卻往往招致報復。調查顯示,五成五訪民因上訪被抄家,五成四訪民因上訪被幹部或其手下報復。而值得注意的是,內地訪民絕大部份的申訴均合情合理,絕不是無事生非。

新例准穿「冤」字衣
對於這種不公平的現象,總理溫家寶下令整頓,上月五日通過的新《信訪條例》列明,凡任何組織或個人向訪民採取打擊報復行動,重則須負刑責,輕則要受行政或黨紀處分。
將於今年五月實施的新《信訪條例》,亦敦促各級政府建立信訪責任制,不能把所有矛盾推向信訪機構。不過,新法並同時嚴禁訪民衝擊國家機關、攔截政府車輛、堵塞阻斷交通、攜帶危險品或管制品,違者重則須負刑責,輕則受罰。而新法初稿更一度禁止訪民穿着寫有「冤」字的衣服上訪,後經于建嶸等專家干涉,才將該項不合理的條文刪去。
《半月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