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零售票據5大要點

衍生創富:零售票據5大要點

曾幾何時,附帶特別條款的結構性掛鈎產品全屬大戶專利,入場費動輒百萬港元;但近年隨着市場漸趨成熟,產品開始轉向零售化,入場門檻亦大幅降低。目前大部份零售票據甚至低至5萬港元已有交易,適合散戶的胃納。到底投資者購入此類產品前,有甚麼地方需要留意?就讓我們先集中討論目前市場的主流產品「非保本票據」,筆者嘗試將票據要點歸納為5大項:

1.投資年期
眾所周知,投資產品的年期愈短愈吸引。一般非保本類票據,投資期遠較保本類為短,平均為2至3年,部份更可短至1年,現時大部份條款更已加入提早贖回機制,令投資更具彈性。但要留意的是,此類票據並不是100%本金保證,故持有人的投資本金,於到期日有機會全數轉為與票據相連的股票。

2.息票回報
投資零售票據,最重要是留意息票的高低,亦即整體回報所在。一般票據息票,主要分為保證及潛在息票。當然,保證息票愈高愈吸引,不論市況表現好壞,持有人必定可以收取到保證部份,而派發時間也大大提前。但根據風險回報成正比的定律,保證息票高,潛在回報部份可能並不突出,涉及的投資風險也不小,投資者要留意這點。

3.潛在回報
即使保證票息稍欠吸引,只要潛在回報定價進取,也可取回不少分數。潛在回報部份並不是保證的,是有條件地派發,大多會與不同的特定資產表現掛鈎,一般會根據發行商在條款上列明於不同觀察日發生的指定事件而定。故此,投資者要考慮的,不但是潛在息票的高低,出現的機會率也要計算在內。

4.掛鈎資產
目前在散戶市場買賣的零售票據,掛鈎資產主要分為企業信貸或個別及一籃子股票。這些資產往往決定潛在息票是否派發、票據能否被提早贖回,以及投資者最終是否收取股份等情況,所以掛鈎資產是甄選票據非常重要的一環,投資者應對掛鈎資產有認識及具一定信心。
投資者在買入前,必須有接貨的準備,特別是現時流行與一籃子股票掛鈎的票據,最終有機會收取表現最差的股份,故此,投資者切勿純粹「貪息」而忽略基本因素。

5.提早贖回機制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票據均設有提早贖回機制(即最短的投資期),這往往與掛鈎資產在投資期內的表現有關。最普遍的計算方法之一,是將資產在特定時間的價格與發行日相比,只要能維持在發行日價格(部份甚至折讓價)或以上,便可提早贖回。倘若投資者相信取消事件有機會在短期內出現,投資期便有望大幅縮短。
筆者相信,零售票據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投資者對產品特性有多些認識,再配合個人需要,將有助提高整體的投資回報。然而對於一些投資新手來說,筆者建議他們應由標準的ELI條款開始,累積經驗,再循序漸進地向多采多姿的結構性產品世界進發。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