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市場內,企業入不敷支,只能關門大吉。企業產出的收入低於生產成本,就代表生產所需的資源在其他用途上有更高價值。企業關門所起的作用,正是釋放出其原本佔用的資源,讓市場重新把資源配置到更有價值的用途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命運可不一樣。當國企的收益未能蓋過開支時,出於種種原因,政府有關部門會向企業伸出援助之手,向其提供貸款或其他形式的幫助,以助其繼續營運下去,稀有的資源就這樣不斷被浪費掉。
哈佛大學經濟學榮休教授科爾奈(J.Kornai)把這種企業依賴政府的行為,統稱為軟預算現象。由此可看到,自由市場比計劃經濟在資源調配上來得有效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在於企業在自由市場內必須承擔破產風險,而國企則有政府來埋單。
不幸的是,現實世界比理論來得複雜。即使在市場經濟內,軟預算的現象亦不時發生,只是沒有像中央計劃經濟般普遍而已。
日本三菱汽車因經營困難,在過去一年,差不多每天損失1,200萬美元,集團內的其他企業如三菱重工等近日決定向其注資51億美元。這也絕不是該公司首次陷入財務困境,只是去年中集團內的其他企業便曾注資40億美元,無奈注資後經營困難的狀況未有改善。
問題在於既然三菱汽車在經營不善時,仍可如國企般寄望集團內其他企業打救,試問又怎有誘因透過改善自身的競爭力,使業務來個大翻身呢?換言之,該企業與集團內其他企業間的財務關係,就如中央計劃經濟內的國企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一樣。這樣的企業,若不是因為其面對的是軟預算,早便該在地球上消失了。
日本自90年代初以來,經濟無甚起色,和企業面對軟預算的現象不無關係。